《》的资深编辑克雷格·提姆别克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流行病学家丹尼尔·豪普林在其著作中提出一种新观点,他们认为西方殖民者可能是艾滋病病毒从非洲黑猩猩传播到全世界的罪魁祸首。换句话说,殖民贸易可能成为了艾滋病病毒的扩散之路。
这一新结论主要基于两点重要的认识。
美英科学家经过长达7年的联合研究,于2006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发现,证实艾滋病病毒起源于非洲的黑猩猩。研究人员为了寻找灵长类动物身上携带的与人类艾滋病病毒相似的致死因子,在非洲中部设立了10个观测站。其中,位于喀麦隆东南部的观测站发现了黑猩猩粪便中的样本,这些样本携带的病毒与造成人类高死亡率的HIV-1的M组病毒具有高度匹配性。
美国科学家在2008年《自然》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发现,所有早期发现的艾滋病病毒都来源于同一个祖先。科学家在刚果首都萨的一个血液样本中发现了艾滋病病毒的存在,这表明在艾滋病得到国际关注之前,该病毒早已在该地区流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HIV-1的M组病毒是最早生成的艾滋病病毒,它们均来自同一个祖先,这个祖先产生于大约1884年至1924年之间,最有可能是在1908年。
科学研究还表明,许多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和猴子等,可以携带类似HIV的病毒而不发病,HIV-1的M组病毒正是来源于非洲喀麦隆东南部的黑猩猩群。由于当地人有灵长类动物的习俗,艾滋病病毒从黑猩猩传播到人类身上的途径多种多样。而提姆别克和豪普林认为,正是殖民者的到来,使得这一病毒得以迅速从当地土著人中传播开来。
20世纪初,萨作为中非最大的城市,与全球的贸易往来频繁。这里不仅是通往艾滋病暴发地的门户,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枢纽。当时的萨已经处于艾滋病暴发的前夜。而殖民贸易,象牙和橡胶等资源的掠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迫使当地人离乡背井,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条件。可以说殖民贸易成为了艾滋病病毒的扩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