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环节中,输血是一个关键而有时不可避免的治疗手段。因输血而导致感染疾病的风险不容忽视。为此,卫生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质量。
这项新规定近期正式实施,对于献血者的健康状况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中明确指出,具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不应参与献血。所谓高危行为,包括静脉药瘾史、男男性行为以及具有经血传播疾病(如艾滋病、丙肝肝炎、乙型肝炎、梅毒等)的风险。
这一《要求》不仅明确了血站工作人员在献血前应履行书面告知义务,并取得献血者的知情同意书,更强调了无偿献血的利他主义动机——为的是帮助那些需要输血的患者。《要求》提醒献血者,不要因为化验而献血,国家提供免费的艾滋病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服务,如有需要,可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
不安全的血液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与健康。《要求》再次强调,具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不应该献血。《要求》指出,如果献血者捐献的血液具有传染性,会给受血者带来危害,并需对受血者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高危献血者如故意献血并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将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若构成犯罪,还将追究刑事责任。
为确保血液的安全性,《要求》还明确,血站将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的检测。检测合格的血液将用于临床治疗,而不合格的血液将按照国际规定进行妥善处理。对于检测结果不合格的血液,仅表示其不符合国家血液标准的要求,并不能作为感染或疾病的诊断依据。
规范化操作对于有效遏制因输血而传染疾病至关重要。这一《要求》的发布实施,不仅为献血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也为病人安心接受输血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不仅体现了对献血者的关爱和保护,更是对病人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