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主义:国际思潮下的中国脉络
在20世纪初的俄国工人运动中,托洛茨基主义作为一股机会主义思潮崭露头角,其基础是Л.Д.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作为一种国际思潮,托洛茨基主义以极左的面貌出现,对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的理论进行歪曲和替代。否认农民的民主主义要求,主张跳过民主革命阶段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В.И.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理论提出质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欧洲主要国家发生,才能取得胜利。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受到托洛茨基主义影响的中国党内极少数机会主义者,于1928年初至1930年秋间,相继出版了《我们的话》、《无产者》、《十月》、《战斗》等刊物。这些刊物孕育了诸如我们的话派、无产者社派、十月派、战斗社派等托派小团体。在托洛茨基的指使下,这些团体于1931年5月1日至3日在上海召开统一大会,旨在建立统一的托派组织。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陈独秀、刘仁静、彭述之等人。
中国托洛茨基主义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他们认为中国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由此否定中国关于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主张,反对中国的民主革命。他们认为中国革命面临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污蔑中国的主张是机械的阶段论。他们认为中国已进入资本主义稳定发展时期,无产阶级正处在休息状态,只需进行合法的争取选举权的国民会议运动。
从本质上讲,中国托洛茨基主义试图取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反对中国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由于这一理论与中国的基本国情完全背离,其组织内部也存在相互对立和分裂的问题,因此未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托洛茨基主义逐渐销声匿迹。
深入分析中国托洛茨基主义的兴衰历程,不难发现其理论与主张的局限性。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国度里,试图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指导革命实践,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中国托洛茨基主义的失败告诉我们,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具体国家的国情相结合,否则无论其理论多么先进,都难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托洛茨基主义作为国际思潮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其影响力。而在中国,由于其理论与国情的不符,最终未能产生深远影响。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国际思潮与本土实践的结合点等问题,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