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晶状体脱位性青光眼?
晶状体脱位性青光眼是一种由于晶状体位置变化引发的眼科疾病。在正常情况下,晶状体位于眼的后房,但当其偏离中心位置时,就会出现晶状体半脱位或全脱位的现象,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晶状体脱位。
晶状体脱位后,其原本在眼内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与虹膜和玻璃体的相对关系也随之改变。这种变化可能导致后房到前房的水流通道出现机械性堵塞。脱位的晶状体还可能摩擦、刺激睫状体,增加房水的产生,进一步导致眼压升高。这些原因可能单独或同时存在,最终引发晶状体脱位性青光眼。
前房的晶状体也可能直接接触并堵塞眼部的某些角落。这种堵塞会使虹膜被推向后方,导致晶状体后囊膜与瞳孔边缘的虹膜紧密贴合,进而造成瞳孔堵塞。由于后房的水无法顺利流入前房,后房的压力会明显高于前房,使得周围的虹膜向前贴在角膜的后壁上,引发角落堵塞和继发性闭角青光眼。
脱位的晶状体还可能倾斜至一侧,压迫虹膜向前,导致周围虹膜前粘附。在某些情况下,脱位的晶状体甚至会嵌入瞳孔,直接形成瞳孔堵塞。长期瞳孔堵塞可能导致虹膜周围的前粘附形成,即使瞳孔阻滞因素消除,眼压仍可能持续上升。
晶状体脱位性青光眼是一种复杂的眼科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晶状体位置的改变以及与之相关的眼内结构变化。对于这一病症,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