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培遭遇质量问题引发市场关注,美赞臣等奶粉品牌面临代购困扰和关税调整的挑战。近期,美赞臣和雀巢等奶粉巨头相继宣布涨价,引发了消费者和行业内部的热议。
美赞臣憋了两年终于宣布提价,不少家长在妈妈网等论坛透露香港奶粉缺货现象愈发频繁,特别是美素三阶段产品长期处于缺货状态。美素已经对香港市场进行了价格调整,涨幅约为一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美素的调价可能带动其他品牌的价格调整,甚至波及大陆洋奶粉市场。目前,除了美赞臣,雀巢也宣布了平均提价幅度在5%的调价计划,原因是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
虽然洋奶粉频繁涨价,但乳业暴利真相究竟如何?据中投顾问发布的报告,从2006年至今,洋奶粉年平均涨幅已达15.5%,每年至少会有一次提价。一些离职奶粉企业人员透露,进口婴幼儿奶粉在中国的毛利率普遍较高,高端奶粉更是可观。为了保持价格稳定,洋奶粉品牌常常采用饥饿式营销手段控制市场供应量。
涨价背后真正的原因并非单纯因为成本上涨。行业人士认为,洋奶粉涨价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尽管洋奶粉涨价被频繁提及,但实际上特供奶粉的价格已经远超传统洋奶粉。例如,一些特供奶粉的价格不会低于300元,而传统洋奶粉品牌在淘宝网的婴幼儿奶粉排行榜中甚至未能进入前十。
面对这一情况,有家长考虑自制配方奶以应对奶粉涨价问题。专家认为这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可行。现在的婴儿配方奶调整了蛋白质、脂肪、糖类、必需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比例,自制配方奶需要购置数十种食品级原材料和精确的仪器设备。从安全和经济角度出发,家长最好不要自行制作配方奶。
洋奶粉的涨价问题反映了行业的盈利现状和市场态势。随着成本压力的增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洋奶粉品牌的调价成为了一种常态。特供奶粉的崛起也给传统洋奶粉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安全、合适的奶粉产品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