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翱与端砚“玉带生砚”的传奇故事
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号晞发,是一位具有爱国情操的诗人,也是揭阳等地开基祖。他持有一方珍贵的端砚——玉带生砚。这是一段跨越历史长河的人与砚的动人故事。
玉带生砚,原为宋末爱国诗人刘辰翁赠予右丞相信国公(号文山)的藏品。文丞相将其转赠给谢翱,自此,谢翱的传世诗文多与玉带生砚相伴而生。景炎元年(1276),谢翱凭此砚写下了许多怀念文丞相的深情诗文。这些诗篇声情悲切,是谢翱对文天祥的感情表达,也是对宋室乃至国家民族的热爱和丧亡之痛的抒发。
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玉带生砚见证了谢翱的忠诚与热血。景炎三年(1278),谢翱为避元兵缉捕,将妻儿留置潮阳海门,仅携玉带生砚远行。他隐名埋姓,结交志士,继续抗元护宋。可以说,玉带生砚是谢翱的精神支柱和信念象征。
谢翱对玉带生砚极尽赞美之词。他在诗中称之为“石君”,并写下“昆吾莫邪轻毛锥,平生故人皆引去。郯溪之皙绛邑黔,独与石君作一处。”这不仅表达了对砚的珍视,也展现了对砚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情感的敬畏。
谢翱不仅生前与玉带生砚相伴相随,去世后也将其随葬于墓地。这座砚经历了无数辗转,最终被清代皇帝所得,并于砚底镌铭。现代则收藏于台湾博物院。谢翱的爱国诗文与玉带生砚相伴传世,可以说,“玉带生砚”见证了谢翱一篇篇情真意切的爱国诗文问世。每当人们提起这段历史,总会深深感慨这位爱国诗人与端砚之间的深厚情缘。
谢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的爱国情怀、他的忠诚和热血,都在这方端砚上得以体现。而玉带生砚,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见证了谢翱的生死之交、文山的气节以及晞发的诗文才华。念动无时思信国,恩施有自肇潮阳。文山气节汗青照,晞发诗文玉带彰。这不仅是对谢翱的缅怀,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