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增》这首诗如何赏析?
谢悟空邀请!大师兄你真调皮,把《赠》写成《增》了,请原谅我今天才有空回答。赏析诗歌,与单纯阅读诗歌是有很多不同的。读诗,你可随便读,可以不理会诗的风格与流派,和诗的写作背景,而只看诗能不能打动自己,获得美的感受。但赏析,有时候很有必要把诗放在时代的背景上读,把作者与诗放在显微镜中观察,并寻找其普遍性的意义!很显然,舒婷这首《赠》,是需要这样来赏析的。
我为你扼腕可惜
在月光流荡的舷边
在那细雨霏霏的路上
你拱着肩,袖着手
怕冷似地
深藏着你的思想
你没有觉察到
我在你身边的步子
放得多么慢
如果你是火
我愿是炭
想这样安慰你
我不敢
我为你举手加额
为你窗扉上闪熠的午夜灯光
为你在书柜前弯身的形象
当你向我袒露你的觉醒
说春洪又漫过了
你的堤岸
你没有问问
走过你的窗下时
每夜我怎么想
如果你是树
我就是土壤
想这样提醒你
我不敢
我们能感受到诗中的描述是如此的细腻,女性特有的细腻舷边,月光流荡;路途中,细雨霏霏。午夜举手加额,关注对方窗中的灯光……两个人,经历过同船共渡的浪漫,又有过微微细雨的同行,还有午夜仍脉脉注视的目光……诗人热情如火,情深似大地;而他却"怕冷”,却漠然不问,不回应。诗人叹息着人流网希望对方也热烈起来,也觉醒过来,宁愿自我牺牲一些东西,做"炭”做“土壤”也在所不惜。读到这里,朋友们可能认为是女性的含蓄与矜持使诗人顾虑重重,想开口暗示,提醒对方,却又不敢。,朋友们真认为这是一首婉约朦胧的情诗吗?我在前面的文字中提示过,写作背景对于赏析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先看看这首诗写作时间
1969年的舒婷,曾作为知青下乡,插队到闽西山区。1972年,舒婷回城。1975年,舒婷写下此诗……了解当年此诗的写作年代后,我们是不是意识到有思想的"他”为何要隐藏自已了?是不是理解了他为何会怕冷似的拒绝诗人的热情?而诗人,真的只是为两人之间的爱情在扼腕叹息?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多少有"思想"的人,遭到了空前的磨难,诗中的他,岂能不怕“冷”,又岂敢显露出自己的思想。而“他”,已不仅是个体,而是暗喻着整个“有思想”的,午夜时仍在书柜前弯身寻找的群体,一群将代表新时代精英的群体。作者在诗中也将自已划入其中,充满着对新时代的憧憬与热切的爱。并表达了愿意为唤醒“他”,而甘于为"炭”为"土”的大爱精神!
至此,作者的安慰,已非个人感情之爱。作者内心的热烈,也非个人之炽情,而是在时代将拉开新帷幕前的一种大爱之情,一种火般炽热的情怀。而作者的疑虑与慎重,也混合在这种向往与顾忌的复杂情怀里,显出一种别样沉郁与凝重的氛围。历史也证明了,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谨言慎行是很正常的。“不敢”提醒背后的可能结果,对于诗人自已,诗中的“他"所代表的群体,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这就是这首朦胧诗真正朦胧的地方想这样提醒你,我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