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思维导图解读《1984》
一、《1984》创作动因
乔治·奥威尔(1903-1950)出身英国中产阶级的“边缘”,在学童时代因家庭经济能力所限而受到校长歧视,并与同校的贵族子弟格格不入,毕业后又因读不起大学而不得不远走缅甸。“我经受了贫困生活和失败的感觉,这增加了我天生对权威的憎恨”,在缅甸见到的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促使他在更大范围内投身于同情受压迫者之列,萌生了对民主社会主义的信念,也开启了背叛自己阶级的努力。
乔治·奥威尔
奥威尔参加西班牙内战,与其他变种的社会主义者接触,并遭到猜疑和排斥,后来回到英国想说一些关于他所见所闻的真话却遭到封杀。他遭到了一道沉默和诽谤的双重厚墙的包围,其他幸存者和目击者也都同样被封上了口,以致摇旗呐喊的应声虫们能够放手改写历史而无人置疑。这样,他第一次面对面地接触到极权主义如何制造谎言和改写历史,这被入木三分地反映在温斯顿·史密斯在“真理部”的工作上。
二、故事梗概
小说描写了一个在极权统治下的未来社会的恐怖景象,以及一个人的悲剧性反抗。
主人公温斯顿在大洋国的真理部上班,从事编造谎言、修改历史的工作。他追怀过去,私藏日记。随后,他开始与反性青年团的一个成员裘莉亚开始秘密约会。这起初是一种性心理的需要,后来随着相互间的感情和理解逐步加深,他们悄然建立起一个反抗性的秘密世界。在工作中,温斯顿发现真理部的一个上司奥勃良也怀有反抗的思想,于是他和裘莉亚找到奥勃良,要求加入反抗组织兄弟会。奥勃良承认他是兄弟会成员,准备颠覆当前政府。
不久,温斯顿和裘莉亚就在卧室中被思想警察逮捕。两人被隔离,并被关进友爱部的监狱里。在那里,温斯顿又见奥勃良,他才醒悟这是一场阴谋,奥勃良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狂热的核心党成员!经过多番的残酷折磨和精神洗脑,温斯顿终于放弃自我,彻底屈服。
三、走进《1984》
大洋国的统治者(核心党)所追求的目的是永久维持至高无上的权力,实现对独立人格的压制和对社会的全面掌控,这就要求大洋国内部社会等级绝对固化,对外避免被征服,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图一大洋国的极权逻辑
对内政策
这种压制对内体现在对普通民众物质资料和财产的剥夺上。民众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贫困,贫困的表现一是日用消费品的极度僵乏,二是消费品种单一且质量低下。而集体化的财产分配方式也使党通过对供给的控制,实际上把财富垄断于党,核心党成员享有的物质资源是远远优于外围党的。
实行日用品配给,取消自由市场,由国家完全垄断经济,并故意地使得广大民众生活在贫困的边缘,这些都是极权统治者有目的的控制民众的手段。私有财产的严重缺乏阻止了人们成为独立的个体,由于贫困而疲于生计,由于无暇思考学习而愚昧无知。等级社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大洋国富裕部的工作不是增加生产,而是制造饥饿,明目张胆的限制生产会引起民众的反对,而通过战争把过量的劳动产品消耗掉是一个很巧妙的办法,不但实现了目的,又能转移矛盾。
保持社会的稳定也需要操控民众的思想,确保每一个国民都相信“老大哥全能,党一贯正确”。党编造谎言、篡改历史,以便让国民看到党是万能的,党的预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在一些常识性问题上统治者甚至与自然规律、人类生活的传承经验公然叫板“飞机是党发明的”,“相信地球围绕着太阳转是发疯的症状”。教科书成为极权统治者宣传其主张,维护其统治,实施愚民改策、压制人性的重要工具。人类有认知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教育与学习来开发,而认知也有正确,错误之分,导向错误,则认识的结果也必然错误,认知错误也就无法对现实作出判断,对现实没有了判断能力便没有了承认或者否定现实的能力,在民众判断力普遍被麻痹后,统治者的谎言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其统治。
在大洋国,普通的外层党员与广大民众从小就开始接受一种强迫克服自己记忆的训练,这种训练用新话来表达叫做“双重思想”。“双重思想”是党非常重要的现实控制技术,用来让国民相信极权统治者互相矛盾的谎言,互相抵触的政令。在这种歪曲概念的教育下,国民丧失了一个理性个体应有的判断力,接受了经过重新定义后的概念所代表的事物或行为,接受了极权统治者所强加给他们的相应概念与思维模式。比如战争中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的屠杀,用在已方就是英勇爱国,用在敌方就是卑劣,侵略。小说中从普通民众到党员都丧失了基本的人性,对待战争所体现的毁灭与残酷都已经没有清醒的判断能力。
统治集团还利用强大的监控系统以及直接或间接管理的各种组织来对民众进行全方位的人身操控。长期生活在电幕和监听器监控下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将被监控视为一种常态,将时刻被观察和监督预设为一种必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无法确切地得知监督者的所在位置,一举一动在别人眼中一览无遗,只能生活在假设中。久而久之,人们便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期符合监督者的要求。这种监控还是人人参与的相互监督,世事未谙的未成年人参与到这个系统当中,成为统治社会成员的重要力量,大洋国的报纸上时常表扬那些揭露自己父母亲的“小英雄”。即使是处于最底层的罪犯,也能够互相检举揭发,小说中帕里森被带到101室时曾歇斯底里地揭发别的政治犯,而温斯顿最终逃离折磨也是因为他对裘利亚的背叛。
互相的监督和揭发离间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割断了子女与父母,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联系,没有人再敢于信任儿女,妻子,朋友,而且在将来,不再有妻子和朋友,性的本能要消除掉,生殖的事情要弄得像发配给证一样成为一年一度的手续形式,我们要消灭性的快感”。在个体最终被压制和改造后,人性会被非人性所代替,真、善、美最终变为背叛、出卖和仇恨。
对外政策
统治集团的对外政策是永远在战争,且永远不赢得战争。前面提到,统治者需要通过战争把过量的劳动产品和劳动力消耗掉,这样既能避免生产富余后的闲暇让民众学会思考,又没有强制销毁消费品而引起矛盾。,大洋国需要一直借助战争达到维持国内稳定的目的,且《1984》中三个大国有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差异是威胁稳定的一大因素,就算大洋国征服了两个国家也无法统一文化并对其进行统治,大洋国并没有赢得战争的动机,三个大国是势均力敌的,没有谁有绝对的优势战胜的国家,大洋国也就没有赢得战争的条件,如此,世界上的三个大国将心照不宣的将战争永久持续下去。
《1984》中的世界地图示意
四、“一个人”(温斯顿)的反抗之路
图二温斯顿的反抗之路
大洋国的恐怖统治政策是通过主人公温斯顿的生活呈现的。
书的开头,温斯顿在大洋国的极权统治下是痛苦且持抵制态度的,他偷偷在日记上写下反动言论,偷偷做党禁止的事情,甚至追求爱情,企图革命。但生活的贫困逼迫着温斯顿自私起来,他的朋友赛麦曾像他讨借刮脸用的刀片,温斯顿连忙心虚回答没有,而实际上他已经偷偷地攒下了两片没用过的刀片。在回忆童年家庭生活时,温斯顿也曾因为饥饿,不顾母亲和妹妹的死活抢走了妹妹的巧克力。
温斯顿过的是独居生活,可是电幕的存在使他丧失了所有的行动隐私。温斯顿以为他的行动隐秘且不为人知,其实一切尽在党的掌控之中。毫不意外的,温斯顿被捕入狱,受到了肉体的摧残,各种药物和仪器的刺激,目的是改造他的思想,让他学习“双重思想”,理解党的目的,一心一意服从党的统治。对温斯顿来说,肉体的折磨只是让他畏惧并服从,真正让他屈服的是对裘利亚的背叛,即感情的崩塌,这让他彻底否定了自己的记忆,发自内心的认同党的统治,热爱老大哥。随着温斯顿战胜自己,“脱胎换骨”,也意味着世界上“一个人”的消失,从此,双腿直立行走的不再是人,而是《动物庄园》里的“猪”。
“除了对党忠诚以外,没有其他的忠诚,除了爱老大哥以外,没有其他的爱,除了因打败敌人而笑以外,没有其他的笑”。
参考书目乔治·奥威尔. 1984 [M]. 董乐山, 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