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李红琴,这个形象应该像个毒苹果,有着光鲜的外表,狠恶的心肠,毕竟她是人贩子的老婆。
《亲爱的》为了从多角度分析贩卖儿童对双方家庭带来的伤害,影片选择了一个特殊的例子,作为电影题材。
李红琴,这个文化程度极低的农村妇人形象并不是捏造出来的,而是根据真实案例改编,她也是这起事件中的受害者。
于是,《亲爱的》遭到了小部分观众的抵制,自李红琴出现以后,整部电影的味道就变了。我们可以发现它并不是一部强烈抨击人口贩子的影片,其中的‘煽情’逐渐的反客为主。
两个孩子都不是李红琴自己的,那她凭什么对孩子疼爱有加?哪怕是后妈、养母,对不是自己生养的孩子随意打骂的故事也屡见不鲜,所以才有了《灰姑娘》,《白雪公主》一类的故事。
因为李红琴以为自己不能生育,这是影片后半部分的重点。她听信了丈夫的谎言,认为丈夫之所以会成为人贩子,是因为自己的身体有毛病,她有错在先。
所以,她极力的想要保住女儿,甚至为了让丈夫的工友证明女儿不是偷来的,和工友发生了身体上的关系。
之后的怀孕也是为了证明李红琴被骗了,她同样是受害者,一切的罪恶都被归咎在了他的那个死去的人贩子丈夫的身上。
影片太过理性客观,着重描绘的是双方家庭的伤痛他们各自的过错,对李红琴的丈夫这个首恶,几乎是一笔带过,直接就让他死了,太过轻描淡写。
到底有多痛?真正失去孩子的家庭,心里再明白不过,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宣泄情绪的对象。而《亲爱的》并没有满足这种心理需要,可以说是本片最大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