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生活知识
  • 2023-09-10 19:13
  • 来源:www.renliuw.cn
  • 生活知识

这句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著名论言,语出《孟子·告子下》。孟子的这一句话,是在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困苦、忧患重重的情况下,如何以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取得成功,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生一世,为什么要经历这么多的艰难困苦,让人忧患?因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忧乐观”,深刻体现了双方的互相转化,这是中国哲学辩证法最闪光的观点。此之哲理,与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物壮则老”“多易必多难”相通相同。

宋朝时期,范仲淹挥如椽巨笔,更是书写出激励仁人志士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悲天悯人的忧乐情怀,自古以来,心系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也正是我们炎黄子孙爱国爱民、矢志不渝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操。

时至今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世人应该从中悟明其中的哲理,依理而行,不至于误入歧途。

古之君子,恪守“为他人着想,即是天下第一等学问”的原则,忧道不忧贫,忧国忧民而不忧己,如此之忧,乃是仁爱之心,合乎天道,天必助其生,所以“生于忧患”。他们更是居安思危,终日乾乾,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敢苟且偷生。

而当下,人之所忧者,都是为了自己患得患失,甚至怨天尤人,所以,祸及自身,因终日忧郁而患抑郁症者,大不乏人。也有饱食终日者,胸无大志,整天吃喝玩乐,不求上进,贪图安逸,如此苟且偷生,“老而不死是为贼”。

正如诗人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