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此只凭个人感悟说一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专门提到过,并将《心经》一字不落的记述一遍。称此经为“修真之总经,做佛之会门”。可谓功效甚大。
《心经》首句言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以说《心经》二百七十字只说了这一句话。
“观自在菩萨”为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为修行法门,其目的为“度一切苦厄”。其中照字极妙。如太阳当空一切皆明为照。
《心经》紧接着第二句便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佛祖的一个弟子。色受想行识五者即是五蕴,解释了“照见五蕴皆空”如何照见五蕴皆空。色为世间万物,目所睹,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思皆为色。佛家称呼人身有“色身”一说,说人身为四大假合,到头来终究是空。受为感受,人所感受到的一切,想为人之所思所想,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想所支配,这就是行。人有了色受想行四者必然会对自身所接触到得一切的产生自己的认知,这就是识。蕴为蕴藏,五蕴既为人对所处环境五种认知。人的灵性应当如天空中的太阳,普照大地,使得万物纤毫毕现。而色受想行识犹如天空乌云挡住太阳,隐藏了人的灵性。所以要照见五蕴皆空。使得人的灵性无所遮挡。“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说的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空的。人的灵性受五蕴蒙蔽而不自知,所以沉沦苦海,不能超脱,所以佛祖告诉舍利子五蕴是空的,使得舍利子明白,能看破虚妄。
其后其他文字不过是详细解解释“时照见五蕴皆空”罢了。作为读者,只要牢记“五蕴皆空”“诸法空相”就可以了。没必要详细明白。知道的多,有时反而不是好事,就说佛家讲究一切皆空,佛经内种种名词典故,五花八门,数不胜数。喜欢佛经的人,如果沉迷于这些名词典故的含义反而更难做到五蕴皆空,诸法空相。
《心经》详细说明《心经》的功效“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末尾更有一段咒语,有些解释《心经》的文章中解释了咒语的意思。其实很没必要。念诵咒语就是要以一念止万念,使人内心杂念渐少以至于无,正如上文所说如果知道了咒语的意思兴许会反而会适得其反,令人升起其他念头。
佛家有无字真经的说法。《西游记》末尾阿傩、伽叶给了唐僧无字的经书,佛祖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只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传此耳”。“传此”此为有字真经。因为愚迷不悟,才传有字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