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枝的交叉是画梅花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呵呵,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一点自已的体会吧,分享一下。
是节奏,梅花的枝干,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老的嫩的弯的直的等等,这几种枝干是什么样,用什么笔墨,怎么画,你得很清楚,然后你再来组织。很多初学者不知道有节奏这回事,枝都一样,就画不好。然后什么样的节奏是美的,知道这一点,就是高手了呵呵,就是要练的了。一般节奏有,并很美的,作品不会太差。二,就是老生长谈了,笔墨功夫。这个也只能练没有它法。三,大原则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画梅花包括所有体裁的国画,都是这样。密的地方画满,疏的地方只有一个骨朵都行。但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往往是那几个精彩的稀疏的骨朵或半开的小花。四,尽可能的增加画面元素。古人的梅花纯用线,画起来很要功夫,学起来太难。而现在的比如王成喜,就将梅的大枝干画成面,有力的增加了画面的点线面元素,所以视觉冲击感强。还有像岁寒三友的体裁或是三清加大石块或是加水面,都是为了增加画面元素。所以苔点不妨多,老干不妨宽,新枝不怕细长。画花其实就是多的地方让他尽量多,少的地方让他尽量少。其实不宜过多的向背,十朵里面有两三朵不整齐方向的花就行了,画画不是自然生长图,我的经验表明,花随枝的势长,偶尔有一两个方向变化的,比面面俱到的效果好得多。白色梅花最常见的就是用淡墨勾,不上色,古人画得最多的就是这种了,叫圈梅。另一种就是用白颜料在色宣上画。另一种就是用白颜料在白宣纸上画,然后在纸背面用花青托。前两种直观,后一种容易画的很板,浑然天成的高手画出来比前两种更有冲击力,最适合表现飞雪连天。一点建议学近代王成喜和关山月。不要觉得王成喜匠气,有过人之处,尤其是增加画面元素方面是有贡献的。学古代的,八怪的多研究下,但人家的东西不直观,需要体会,才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