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金刚经说什么(《金刚经》中有什么经典的人生哲

  • 生活知识
  • 2023-09-11 07:54
  • 来源:www.renliuw.cn
  • 生活知识

一、

王阳明在给弟子的回信中曾谈到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皦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对于六祖闻之便通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正解。

佛家常说清净无心,所以很多问题都会困惑于《金刚经》的这个“生其心”,还有一句“善护念”也是,不是说不起念吗?

所谓“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这就是孟子说的“是非之心”,生心生的是“是非之心”,而“是非之心”就是不以外境牵蔽的真心。所谓“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之心”就是缘起处的起用,而“智之端也”则是本体,本体如镜,便是“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所以,“无所住”的是“本体”的空空如也,而“生其心”的是缘起的是非分明。

中国文字千万要注意“体用”的关系,比如“适可而止”,“适可”是“体”,“止”为“用”;“如此而已”,“如此”是“体”,“已”(停下)为用。像“适可”的“适”,“如此”的“如”,这些“体”都是模棱两可的,而“止”和“已”这些“用”又都是泾渭分明的动词,这么看起来就非常矛盾。

如果你的大脑是西方的,到这就必卡无疑。思辨的脑袋不可能认为一句话“既模棱两可又肯定”是没毛病的,于是一定要分个对错出来,,思辨也不能进行在多维。

比如,你如果想去找一件什么东西,那就只会背着这个念头到处去看,而对于这件东西所处的环境就照顾不到了;但如果人对环境了然于胸而不刻意去找,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东西自己就会出现,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但你哪怕自觉是用脑子找到的,实际上大部分还是靠感觉往上凑。

感觉来了灵性就会显现,杜甫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金刚经》被誉为“破相宝典”,相破,则本体自现。

二、

从这里看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是“落草为寇”说,是从“用”处下手。而从“用”处下手便内涵着“体”已然开始浑浊,无法随缘“起照”了。

所以,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当作终点就已然大错特错。这是起点,而且是最低的起点,是对“一切相”而言。所谓“性无不善,相无不恶”,执着“众善奉行”也是落在了世间的善相上,却也是恶。

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便是破这善相,而孟子所谓“以善服人,未有能服人者也”,也是破善相。善相,就是把“善”当作手段,以此来达到目的。

马未都曾在节目上言到“古代富人过年的时候,会命令自己的手下拿宣纸包着碎银子偷偷地放在穷人的窗台上,谁要是被穷人发现了就开除谁。不像现在,做个善事拿个大支票在台上晃来晃去。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这就是对善相很好的解释。

对“落草为寇”说法,王阳明也曾有过一段话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工夫,大略相似。

“不思善恶”只是佛家给未识本来面目者所设的方便法门,说得直白些就是这些人虽然有向道之心,但根器着实不行,只能扔个梯子给他们。这些人大多会在爬的时候攀比谁的梯子更华丽、谁的梯子更值钱,于是就把梯子抱得死死的,早就忘了梯子是用来干嘛的。

这就是最危险的地方给个梯子是善不假,拿到梯子后是否一直能明了用梯子的初心。

所以佛在《金刚经》中提醒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要记得扔梯子呦。

三、

所以,禅宗最为高明的就在其“直指人心”。所谓“心即理”,便是直达本体,至于梯子,对禅宗来说倒有些多余。,利根也有“信根难以久立”之患,所以王阳明强调“体段功夫,大略相似”,又强调了“功夫”。哪怕周芷若把九阴白骨抓的口诀记得烂熟,终究还是要练就,她之所以打不过黄衫女子并非是因为她拿到的口诀缺斤少两,而是她偷偷摸摸做功夫的时间远远不够。

这“功夫”便是,得兔之后就要守兔,多少人耐不住这个寂寞,偏偏又去守株。

守株就是守了个寂寞。“本体”本就湛然无存,哪里抵得上琳琅满目的“有为法”呢。哪怕是通晓理地的上根,深知尽头只是了无所得,又是否抵得过眼前的舒适区?而舒适区也并非是既得利益,还有那些叫不醒的装睡的人,哪怕起床就灰头土脸,睡得舒服就行。准确地说,舒适区就是那些能让人“痛并快乐着”的东西,能让时间不知不觉流逝的东西。所以,痛苦和快乐也并不矛盾,从体验上看,它们确实可以存在。于是我们就能通晓喝酒的人,头疼为什么还要喝,难受为什么还要饮。

一个有正见却立志不坚的人需要对付时光的流逝,他会选择酒;一个没有正见立志必然立在邪见上且俞邪俞坚的人也需要对付时光的流逝,他会选择酒吧。酒,可以模糊时间,也可以模糊世间。模糊时间的,坚定立志时间便不够用;模糊世间的,坚定“立志”酒水便不够喝。选择,即是人生。人可以选择自己认为的“对”,,这个所谓“对”的选择不是“正见”亦可。“对”即是相,“正”即是体。《金刚经》破相,只为有正见者坚定存养正见,是一部“接地气”的经典。而《法华经》中尚有法华会上5000比丘比丘尼退场,所接引者皆为上根。

到了这,会否又要做《法华经》高于《金刚经》想?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只是因人而异,能各自契入适合自己的就是各自的妙法莲华。

至于高低上下之论,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曰“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别问了,这一念打消,现在就停!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