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这两句诗的时侯,总感到困惑。卖杏花为什么要去窄长的深巷,而不去热闹的集市?
原来在唐宋时,青楼女子有在房间花瓶里插杏花的习俗,所以买杏花者,多是青楼女子。至于原因,我则考证不到,估计是取意等待春雨的恩泽吧。
在诗词中,杏花此一意象,有了风流、轻浮的寓意,而且总会和青楼女子混在一起,例如 ,唐代诗人薛能写的七言绝句《杏花》
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
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
如果单独把“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句子抽出来,我会感觉“小楼”就是“青楼”,甚至怀疑作者“开车”。
自然,我们不能断章取义,要正确理解作者此联的用意,还要结合全诗去解读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一、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陆游晚年的作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六十二岁,已经在家乡(浙江山阴)赋闲了五年。这年春天,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在客栈里等候召见期间,百无聊赖,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名作。
二、构章
这首七律的构章方式,采用的是七绝扩展法。也就是首联两句分担起承,尾联两句分担转合,首尾两联可看作是一首七绝。而颔联和颈联则为承句的扩展描述。下面我试从创作技法上解读这首诗作。
三、解读
起句世味年来薄似纱
论事作起句,直指自己近来年,官运薄弱,在构章上称为明起,在句法上,以纱比薄,属于明喻修辞手法。世味,在这里是指功名宦情,而非说人情世故。
承句谁令骑马客京华?
紧承起句论事,句法上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这句子中,要注意的是“京华”两字,因标题已注明了是在杭州(临安),所以在这里并非说(作客)京城,而是代指(寄官)朝庭。至于是谁令的?自然是皇帝了。具体可参见创作背景。
颔联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起承句论事,颔联则是承句的扩展描述,并借此扣题。在句法上,此联属流水对,但此流水对并非因果关系,而是顺承关系。在对句,承出句省略了动词“听”。
“春雨”此意象在诗词中带有“恩泽”的寓意。结合起承句,这句表象是说听春雨,实质上是等“恩泽”。“一夜”两字需要特别注意,其代表着切夜未眠,影射等待皇帝“恩泽”的不安与烦燥。
对句的“明朝”代表未发生,是作者的预感。一夜听春雨,等来的并非宋孝宗的宣召声,而是深巷青楼前传来的卖杏花叫声。
此联表象是描述春意,实是寓情于景,表述自己等待宣召的心情。选用“杏花”此意象,带有自嘲之意。至于意境,因个人没有这种阅历,并未感受得到。
颈联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颈联的比肩对,是“一夜”的补述,并非转联。
在这听雨的一夜中,不时用短纸写写草书,不时吹吹茶泡、品品茶。
颔联写了“春雨”,此联用“晴窗”将题目中的“初霁”补满。
矮纸即短纸,斜行即倾斜的行列。在短纸中仍写不规整,暗指心神的不定。出句和对句分别着一“闲”、一“戏”,将等待的无聊写得淋漓尽致。
诗的语言是形象语言,就是说要借助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语言,来抒发抽象的情感。此七律的两联,一联是春景的具体描述,一联是行为的具体描述。作者透过这些形象语言,让读者自己感触诗句蕴含的情感,这就是诗家之语。
这也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时,一定要注意的。我在阅读头条诗词创作者的作品时,感到这方面都比较薄弱。
转句素衣莫起风尘叹
用感叹作转。化用了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句意“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淄”。素衣是指白色的衣服,也喻清白之身,“风尘”在这指的是宦途、官场。
合句犹及清明可到家
杏花雨,是接近清明节的雨,诗句以此扣合主题。
以62岁之龄,仍愿出任严州知府,可见,陆游对官场仍是有希冀的。此诗的感叹更多的是一些牢骚话和自我解嘲而矣。
谁知一语成谶,此诗写成后,很快陆游便至严州上任。不久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
很多关注我的诗友,都人流网希望我多从创作技法上去解读一些诗词,这一篇也算是偿试,大家觉得这样写行不行,又或者有些什么意见,都可以说说,在探索出模式后,我则尽可能安排每周写一至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