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楼又见简易楼,团结楼,单身宿舍等。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产物。中间是一条长长的通道、两旁是房间的楼房,多作宿舍用。
在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没有“买房”和“房贷”一说,住房子靠单位分配。七八十年代,人口迅速膨胀,各大企事业单位建筒子楼成风,很快覆盖了全国城市。
这些楼参照了苏联的“赫鲁晓夫楼”,模样都是相似的,和大学宿舍无异——一条长长的、灯光昏暗的走廊,串起许多10平米左右的单间,每层楼有公共水房和厕所。因为走廊两端通风,像个大筒子,被俗称为“筒子楼”。
筒子楼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居民楼房,住惯了平房的人第一次住进楼房还很兴奋。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资格住进筒子楼,能分到筒子楼,是一件会让人羡慕得眼红的事情。
九十年代以前,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只有两个多平方米。相当于一家五口人只能挤在十多平米的空间里。
这种房子为了严格缩减成本和空间,不仅房间狭窄,还没有独立厕所和厨房。设计过筒子楼的老建筑师吴藻无奈道“当时的居住水平仅仅解决的是‘有’‘无’住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