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 生活知识
  • 2023-09-11 10:45
  • 来源:www.renliuw.cn
  • 生活知识

  太平天国的失败有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的原因。

  政治方面的失误主要有三点

  第一,没有形成能统筹全局和团结一致的领导核心。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有个六王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从形成的初期就已经埋下了内讧的种子。

  比如,在永安建制时规定,东王有节制天王以外诸王的权利。

  这就造成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多头领导。

  其实,这还是太平天国内部广东人和广西人之间矛盾的反应。

  天王洪秀全是广东人;东王杨秀清是广西桂平人。

  拜上帝会虽然是洪秀全创立,在拜上帝会中真正能够一呼百应的却是杨秀清,于是也就有了东王节制诸王的权利。

  还要注意

  开国的六王之中,除了洪秀全和冯云山是广东人,其他的四王都是广西人。

  在起义初期,困难的时候,六王还能做到上下一心,攻克难关,可是一旦危急解除,尤其是在定都金陵以后,享乐思想增长之后,非出问题不可。

  尤其是在杨秀清被杀之后,整个太平天国几乎就没有形成一个统筹军事行动的统帅机关,太平军时各自为战,被形成了统一领导的湘军各个击破。


  第二,未能制定一套适合时宜的政策和策略,形不成革命的大联合。

  拜上帝会,只能在起义的初期起到秘密聚集百姓的作用,在起义之后,还死死的把住拜上帝会不放,这就是一个绝大的错误。

  大多数的中国人,尤其是精英阶层是完全不相信上帝的,在起义之后,还以上帝为号召,这就难以团结大多数的中国人以攻击极少数的满汉贵族阶层。

  最终还被曾国藩以保卫华夏文化为借口,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偷梁换柱成了宗教矛盾、文化矛盾。

  不得不说,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大大的失误。

  第三,不善于罗致人才,缺少谋士。

  华夏历代开国皇帝,都善于罗致谋士。

  不说别人,就说和太平天国极为相似的朱元璋,其麾下的谋士都是人中龙凤,比如李善长、刘伯温、宋濂、朱升。


  可是太平天国呢?

  这样的人才,一个都没有。

  因为没有招纳和培养一批有才干的政治家、战略家,这不能不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军事方面的失误则有四点

  第一,忽视军队的提高与巩固工作。

  金田起义时,洪秀全等对部队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并实行圣库制度,以保证部队的供给和将士的清廉。太平军内部还有一套教育训练制度,使部队的军政素质不断提高,因而能以少胜多,打破清军的围追堵截,发展革命的大好形势。

  早期的太平军还注意发挥各类人员的特长,及时组建新的部队。如由挖煤工人组成的“土营”,在城市攻防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船户组成的“水营”,在攻占武昌和进军金陵的作战中,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建都金陵之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却忽视了部队的提高和巩固工作。由于对控制长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加强水师的建设,没有将战船和运输船分别编组,不注意改进战船和船炮的技术性能,加强战船的作战训练,以提高水师的作战能力。,在西征作战中遭到惨重损失,丧失了水上控制权。,在已经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组建“马队”和“炮队”等新的兵种。这些,都影响了战斗力的进一步提高。

  天京内讧后,太平军的元气受到很大损伤。后来吸收了大批新战士,游民和散兵不断增加,部队的成分远不如以前纯洁。面对这种情况,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没有重视部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以致军政素质和战斗力明显下降。后期的不少战斗,太平军虽在兵力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却屡为清军所败,除了作战指挥方面的原因外,与部队的战斗力下降也是直接有关的。

  随着太平天国在政治上日趋腐化,将士中的离心倾向和悲观失望情绪也逐渐发展,以致后期率众叛降事件不断发生。这对太平军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是很大的削弱和打击。  

  第二,战略决策屡犯错误

  太平军出广西,越湖南,攻武汉,取金陵,威震中外。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必然加紧调兵遣将,全力堵截和进剿。

  而当时太平军的兵力还很有限,受围剿的态势尚未改变,也没有建立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战略基地。

  可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却陶醉于初步取得的胜利,对彼己力量对比作了错误的估计,因而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作出了不符合客观条件的既北伐又西征的战略决策,在无法实施战略协同的两个方向出击。结果,北伐军全部覆灭。西征军也付出了重大代价,虽然占领了武汉、九江、安庆和其它部分地区,但未能在天京上游建立起连成一片的根据地。

  这种战略决策上的错误,使太平军损失惨重,坐失了有利的发展时机和战略上的主动权。

  尤其是北伐,和当初明将常遇春进献给朱元璋的北伐战略几乎是一模一样。

  朱元璋指出过这样北伐的危险性

  孤军深入,坚城之下,进退两难,最终必然失败。

  太平军的北伐简直就是在给朱元璋的预见性做注解。


  此后,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在军事上开始由冒险变为保守,一系列大的作战行动都是围绕保卫天京而进行的。

  虽然取得了攻破江北、江南大营的胜利,并乘胜开辟了苏南根据地,但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仍然未能客观地分析形势,认真研究敌情,确定主要打击方向,以致在战略决策上又接连犯了几次错误。

  当时,苏浙方向的清军由于兵力薄弱,基本上采取守势,上海的外国侵略者尚未撕下“中立”的外衣,,对天京的威胁主要来自上游的湘军。

  太平军只有在西线集中兵力,击败湘军,才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

  可是,当李秀成部攻占苏南大部县城,取得人力物力补充后,不是立即回师西进,而是继续向上海发动进攻,直至湘军大举进犯时,才将主力转向西线,而此时已失先机之利。

  在安庆解围作战中,陈玉成、李秀成两部,又未能根据湘军兵少和后方空虚等弱点,坚决攻取武汉,横扫两湖、江西,切断湘军补给线,打乱其进攻部署,以争取主动。

  嗣后,江北诸军为救安庆而被迫决战,江南主力(李秀成部)则回师江浙,再攻上海,形成了兵力分散,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

  安庆失守后,洪秀全株守金陵,坐待敌人来攻。

  他既不迅速调集兵力迎战湘军,也无长远决策,听任战局自流发展。

  直到天京被围,才赶忙催军救援,致使战局陷入危殆。

  ,在只有弃城别图一线人流网希望时,仍顽固地坐以待毙,终至完全失败。

  在战略决策方面,老奸巨猾的曾国藩显得略高一筹。

  他根据历史经验,认为要打败太平军,必须占领天京上游的战略要地安庆,然后逐步东进。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甚至以种种借口违抗清廷关于分兵援救苏、常的命令,坚持集中兵力围攻安庆,并终于达到了目的。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既不认真研究敌人,也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战略修养,以致战略指导上逊于敌人,这也是军事上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兵力分散,各自为战,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

  建都金陵以后,太平军在三河镇大捷以及攻破江北、江南大营的作战中,注意集中优势兵力和实施统一指挥,因而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在不少次作战中,不是由于兵力不集中,就是由于指挥不统一,因而造成失利。

  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从而导致作战失利的明显战例,是安庆会战。


  当时,参战的太平军在兵力上占有数倍于敌的优势,,对于这样大的作战行动,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不仅没有指定最高前线指挥员,而且江南的四路部队也无统一指挥,结果形成各打各的,甚至想打就打,想走就走,徒有兵力优势而形不成拳头,不能在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反为少于自己的湘军击败。

  之所以如此,前期主要由于骄傲轻敌,企图速胜;

  后期主要由于没有有权威的最高统帅和滋长了分散主义。

  曾国藩在取得湘潭、武汉之战胜利后,也曾犯过分兵冒进的错误,吃过被太平军分割、围困的苦头。

  但他以后汲取了教训,基本上采取集中兵力于天京上游,并在作好充分准备之后才逐步推进的方针,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战果。

  而太平军在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却始终没有改变分兵作战的状况,不但不能更有效地歼灭敌人,反而被敌人各个击破。

  第四,偏重于城市攻防战,忽视在机动作战中大量歼敌有生力量

  在太平天国后期战争中,除石达开部走上流寇主义道路外,长江两岸的太平军主力主要是进行城市攻防战,不重视在野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长于攻城是太平军的一个优点,但围绕几个主要城市同敌人反复争夺,特别是把天京作为一个最大的包袱背了起来,为保卫天京而不惜牺牲和消耗,牵动全局,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造成亡军亡城的严重恶果,实为一大失策。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取得一定胜利后,滋长了享乐思想,政治上也就日趋保守。

  ,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不懂得城市保卫战必须与野战相配合,不懂得只有不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才能有效地保卫城市,而消极地保卫城市,必然落得个人地两空。

  由于不重视野战歼敌,在攻城和解围作战中,往往在城外死守营垒,以阻援敌,而不是创造战机伏击、袭击援敌;

  在进攻敌人营垒时,往往只注意正面强攻,不注意侧后迂回包围,致攻破敌营后,不能及时截歼逃敌,打不了歼灭战,使敌人得以散而复聚,重新构成威胁;

  在防御作战中,往往单纯依托阵地进行正面阻击,或节节退守城镇,与进攻之敌拚消耗,不注意设伏诱敌,或从敌后袭扰、牵制敌人;

  在敌人分路进攻的情况下,不愿主动放弃一些次要城镇,集中兵力于机动位置,出其不意地围歼敌之一路,再及其余,以各个击破敌人。

  不注意学习野战歼敌战法,是太平军军事上的一大缺陷。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