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岷江、沱江、嘉陵江特大洪水,嘉陵江北碚站出现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大洪峰,流量44800m3/s,长江干流上游大水,宜昌洪峰流量70800m3/s,8月嘉、涪、渠江大水,四川省138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达2000万,占全省人口的20%。城乡房屋被淹237间,其中倒毁近200万间,死亡1369人,14509人受伤。农田受灾175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汉江上游大水,石泉水库最大入库流量16000m3/s,为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陕西汉中地区水灾严重。

1981年7月9~14日,四川盆地出现了罕见的大范围暴雨,使各江河水位猛涨,沱江、涪江、嘉陵江及川江干流重庆至宜昌河段,出现了建国以来或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有的甚至超过最高历史调查水位,成灾巨大。
雨情
整个暴雨过程历时6天。雨区范围几乎笼罩了整个长江上游,而且波及汉江、清江以及黄河流域。全省178个县(区)分别降了中雨、大雨、暴雨及特大暴雨,其中一日雨量大于50mm的雨区复盖就有18个地(市、州)的94县(市)。包括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大渡河、青衣江、金沙江、川江等九大水系,尤以沱江、涪江、嘉陵江、岷江等流域降雨最大。

6天降雨过程中,雨量大于100mm,笼罩面积达17.36万km2, 居长江上游有实测资料以来的首位;大于和等于200mm的笼罩面积为6.96万km2,比河南“75.8”暴雨200mm以上范围4.38万km2还大。300mm以上笼罩面积为l.95万km2,400mm以上笼罩面积为2600km2。
暴雨中心在岷江中上游、沱江中上游、涪江中下游、嘉陵江中游,降雨最大的广元上寺站,过程雨量达489.6mm。
暴雨过程中,以11~13日三日降雨强度最大,范围最广,而这三天中,又以12日20时至13日20时雨强最大,占过程雨量的80%左右,在24小时内的8个时段中,多数站暴雨集中在4、5或第6、7两个时段,所以是一次分配集中的暴雨。

暴雨中心点重现期一般20~30年。上寺站(广元)6小时和24小时暴雨重现期约45年,三日暴雨重现期50年;天仙寺(射洪)七日暴雨重现期为80年,三日暴雨重现期为150年。说明长历时暴雨重现期比短历时暴雨重现期大,要稀遇得多。
从四川1928~1981年的54年降雨实测记录统计看,“81.7”的点暴雨不算大,也不及全国几场著名的特大暴雨,但其不同历时、不同量级的暴雨笼罩面积,却是四川有记载以来最大,且各种面积的面雨深都在历史记录中名居前位,而面雨深的衰减之慢更是历史上所少见。
水情
这次暴雨,使沱江,涪江绵阳以下,嘉陵江广元以下,川江重庆至宜昌段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大或历史特大洪水。沱江三皇庙站(金堂)洪峰水位446.28m,洪峰流量8110m3/s,比1840年洪水水位高0.43m,为1840年以来首大洪水。资中登赢岩站洪峰水位339.92m,洪峰流量14000 m3/s,是1888年以来第二大洪水,建国以来最大洪水。下游李家湾站洪峰水位273.26m,洪峰流量15200 m3/s,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

涪江涪江桥站(绵阳)洪峰水位98.80m(假设高程),洪峰流量9900 m3/s,仅低于1978年洪水位0.18m,为建国以来第二大洪水。射洪站洪峰水位332.59m,仅比1954年洪峰水位低0.16m,洪峰流量25700 m3/s,是建国以来最大洪水。小河坝站洪峰水位232.68m,洪峰流量28700 m3/s,比1840年洪水水位高0.20m。
支流梓潼江天仙寺站(射洪)洪峰水位398.25m,洪峰流量8540m3/s,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白龙江三磊坝洪峰流量8960 m3/s,清江河上寺洪峰流量7750 m3/s,皆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汇集后,在嘉陵江亭子口站(苍溪)形成洪峰水位397.74m,洪峰流量23700 m3/s,亦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

当亭子口洪水与支流东河洪水遭遇后,在中游金银台(阆中)形成洪峰水位353.80m,洪峰流量31000 m3/s,超过1903年洪水位0.52m,为本世纪以来最大洪水。支流西河洪水与金银台洪水汇集后,在武胜形成洪峰水位232.06m,洪峰流量28900 m3/s,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
嘉陵江干流洪水与渠江洪峰完全遭遇,再加上涪江洪水过程的尾部,在下游北碚形成洪峰水位208.17m,洪峰流量44800 m3/s,涨幅25.44m、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1870年以来第三大洪水。渠江罗渡溪站(岳池)洪峰水位223.58m,洪峰流量l4800 m3/s,超过保证水位2.58m;青衣江罗坝站(洪雅)洪峰水位505.52m,洪峰流量6910 m3/s,超过保证水位0.52m大渡河福录镇站(乐山)洪峰水位4
32.29m,洪峰流量5900 m3/s,超过警戒水位0.29m。
以上就为四川省的个别特大洪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