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三八大盖这款步枪,确有很多特别之处。概括起来,就是“三最”。即枪身最长、射程最远、最易上手。
从二战时期各国主流制式步枪的长度来看,日本的三八大盖绝对可称得上是冠绝全球。比如,美国的春田M1903枪身长度为1098毫米,德国的Kar 98k枪身长度为1100毫米,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枪身长度为1130毫米,苏联的莫辛‧纳甘枪身长度为1232毫米。虽然这些国家的士兵平均身高都比日本高出一头,但他们的步枪却都比日本三八大盖短了一大截,平均身高仅有1.55米的日本小鬼子用他们手中那杆长达1280毫米的三八大盖,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身高不足、武器来凑”的设计理念。
日军向来重视白刃战,在他们眼中,三八大盖与三零式刺刀的组合,几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三零式刺刀本身的长度就已经超过世界上的大多数刺刀(刀身长512毫米),步枪与刺刀结合以后,三八大盖的总长度达到了惊人的1663毫米,这使得三八大盖在“一寸长一寸强”的白刃格斗中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抗日战争中,矮小墩实的鬼子兵凭借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在白刃格斗中往往能够做到以一敌三。
三八大盖的枪管较长,内部采用4条右旋膛线,缠距较小,且使用6.5毫米半底缘尖弹,上述设计,使三八大盖射出的子弹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飞行状态和较高的存速,非常适合远距离射击。其表尺射程高达2400米,超过二战时期的大多数狙击步枪。
从工厂数据上看,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为460米,似乎并不出众。,由于其弹道平直低伸,子弹飞行稳定性好,士兵使用三八大盖往往可以在六、七百米,有时甚至800米的距离上,对单个目标实施有效射击。武汉会战期间,一位国军哨兵正是凭借三八大盖,击毙了800米开外、正在接受采访摆Pose的日军第101联队长饭冢国五郎。
三八大盖是二战唯一一款小口径步枪,具有后坐力小、稳定性高的显著优势。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兵员大都来源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庄稼汉,把新兵训练成老兵,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许多新兵都难以适应中正式步枪发射7.92毫米子弹时产生的较大后坐力,没等成长为老兵,就因为不能在实战中有效射击而过早地牺牲了。
相反,八路军中的不少新兵使用刚缴获到手的三八大盖,却往往可以取得较好战绩。原因是发射6.5毫米子弹的三八大盖所产生的后坐力,远远小于中正式步枪,能有效缓解新兵初次射击时的恐惧感。而且,三八大盖的瞄准基线为695毫米,超过其他步枪,士兵稍加训练就可以在实战中获得较高的射击精度。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大盖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鬼子手里的这杆长枪之所以叫“三八大盖”,恰恰缘于这个盖子。
80多年前,抗战老兵们为了熟练区分战场上的各种枪支,往往根据其特征为其命名,从而诞生了许多通俗易记、形象生动的名称,流传至今。
比如,“镜面匣子”指的是M96式毛瑟半自动手枪,因其机匣光亮如镜而得名;
“花口撸子”指的是勃朗宁M1910手枪,由于其枪口处刻有一圈花纹,故此得名。
同理,三八大盖这种步枪,也有一处区别于其他步枪的显著特征,就是枪机上方设有一个圆筒形的盖子,每当推弹上膛或拉栓抛壳时,这个盖子随同枪栓一起运动。而且,在盖子上方的枪身处,刻有竖排的三个汉字“三八式”。于是,“三八大盖”便由此得名。
第三个问题“干什么用的”,可与第二个问题合并作答。这个圆筒形盖子实际上是防尘盖,那么,三八大盖为什么要安装这种防尘盖呢?这与被它取代的三零式步枪有关。
前文提到的三零式刺刀,原本是与三零式步枪相配套的,曾于1897年(明治三十年)配发日本陆军。
三零式步枪在日俄战争的前期表现尚可,6.5毫米步枪弹的平直弹道,使日军士兵在与手持莫辛‧纳甘M1891步枪的沙俄士兵对射时赚得不少便宜。后期随着战局日趋激烈,三零式步枪逐渐开始故障频发,饱受军界指责。
故障集中出现在枪膛积累油垢过快,以及枪机频繁卡壳这两个方面。原来,由于日本岛内绿化覆盖率较高,三零式步枪在试验论证、设计定型阶段,从未遇到过因灰尘进入枪机而导致卡壳的情况。
,进入日俄战争的实战运用环节,辽东半岛裸露的岩溶地貌,以及较大的风沙,经常导致灰尘在士兵推拉枪栓的过程中大量涌入,这些灰尘一旦遇到枪膛内的机油,便会形成难以清除的油垢。油垢越积越多,轻则影响射击精度,重则导致枪机卡壳甚至炸膛。旅顺战役期间,一些日本兵抱怨,三零式步枪太容易进灰,即使每天擦七八遍还经常遇到卡壳。
日俄战争结束后,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立即对三零式步枪的故障现象加以解决,针对中国战场的特殊环境,专门为下一代步枪设计了一个随动防尘盖,能够在士兵装弹、退壳的过程中,伴随枪机前后运动,从而最大限度地阻挡灰尘进入枪膛。
这款专门针对中国战场环境而设计的加装防尘盖的步枪,于昭和三十八年,也就是1905年正式定型。从三八大盖的设计定型,可以看出,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的狼子野心,从那时起便已是昭然若揭!
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着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