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科夫战役仅是德军的续命之战并没有改变战局。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落败,德国第6集团军正逐渐被有条不紊地消灭掉,苏军开始向西向南迅猛追击,准备在第聂伯河以东,以哈尔科夫为中心的平原地带就地消灭德国力量。 仅仅6个星期后,苏军却在强大的德国虎式坦克的碾压下奔逃......
战局如此逆转,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发生了著名的哈尔科夫战役。
而
哈尔科夫仅仅是德军完美的胜利而已,是德军的垂死挣扎。那是什么原因使德军创造了这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呢?
与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不同,曼施坦因长期在参谋本部任职,不仅精通战术,还拥有一般将领不具备的战略视角。
二战开始后,曼施坦因一手制定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在法国战役中,他天才地修改了“施里芬计划”,装甲集群穿越阿登山地,先向北横扫,将英法主力赶到了敦刻尔克。
曼施坦因的曼式“反手回击”。尽管德军只有区区不足10万拼凑的部队,要面对苏联几个方面军共约50万人,他相信自己的战术优势。因为他比别人更敏锐地洞察到,两军力量悬殊背后,却隐藏着微妙的动态改变——苏军这一轮攻势在由盛转衰,而德军力量却正在增强。
他顶住希特勒要求立刻收复哈尔科夫的命令,任由苏军在攻克斯大林格勒后向西推进500公里。而且他还有了一个更大胃口、更大格局的计划--先向南打击西南方面军,然后在以一个右勾拳北上,收复哈尔科夫。可惜的是,曼施坦因虽然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却无法实现更高层面的转折。这仅仅是一场惊艳的烟火表演,辉煌的胜利并未能改变战争格局。
铁木辛哥所指挥的苏联红军自冬季反攻时形成的突出部向德国第6集团军发动攻势。由于苏军参谋人员以及最高统帅斯大林误判了德国第6集团军的实力,也高估了己方新整训部队的实力。战斗经验较丰富的德军得以自苏军战线上的兵力空隙处绕过,完成其钳形攻势,将苏军包围歼灭。
而且时任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的瓦图京此前有一个关键误判,他认为德军在苏军一路追击下将退守到第聂伯河以西,他 “大跃进”式地前进。苏军在不断的高速推进中,补给线不断拉长,人员装备也因长途奔袭损耗较大。
哈尔科夫之战未能化腐朽为神奇,对第三帝国来说,这仅是一场续命之战,而非转折之战。但哈尔科夫反击战几乎被所有的军事院校纳入教材,作为以弱胜强的典型,和对战争力学的最佳诠释。
日后西方学者曾对此战的评价是“哈尔科夫反击战创造了西德”如果没有这场精彩的反击战,德军战线可能会整体崩溃,苏联的钢铁洪流将一路冲向大西洋,日后两德分治的结果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