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理性一点,不要先入为主。司马迁的《史记》里确实没有写霍去病究竟是怎么死的,但你怎么知道司马迁是不敢写?其实他更可能是“不需要写”或者“不知道怎么写”,甚至他写了,但被后人删改了。我们稍后一条条来说。
在分析霍去病之死的可能性之前,我们先看看对霍去病之死,《史记》里到底写了些什么。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有如下记载“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省略部分为汉武帝授予霍去病的诸多死后哀荣)”基本也就写了一个时间,死因没有任何交代。元狩六年,霍去病年仅24岁,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人怀疑霍去病的死因。,你觉得司马迁是因为不敢才没写死因吗?未必。
一、 霍去病之死可能根本不必写
其实多看看史书就知道,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都没写死因,仅仅一个字“崩”、“薨”或者“卒”。他们的死因都有什么特别的吗?没有!就是单纯的病死。因为太普通,所以根本不必写。远的不说,就跟霍去病同一个传的卫青,写的也是“大将军青卒”,也没写死因啊。根本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可能有人会说,霍去病才24岁,这么年轻就病死不正常。其实有什么不正常的。这可是古代,医学不发达,现在不当回事的病都可能致命。感染风寒可能会患肺炎,吃不干净的东西可能会食物中毒,一个小小伤口可能破伤风。现在打两天点滴就搞定,当年那可是不治之症。甚至很多人的病症,以当时的医疗水平看不出来,就好比心脑血管疾病,可能一觉就过去了,古人还以为无疾而终呢。
二、 司马迁可能根本不知道霍去病怎么死的
除了单纯的病死,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司马迁完全不知道霍去病的死因。这也没什么奇怪的。要知道,司马迁年幼时在家乡,后来进京来到父亲司马谈身边,但很快又去游历天下收集写作素材去了,很晚才进京做了郎中。虽然具体时间不详,但很有可能是在霍去病去世的公元前117年之后。也就是说,霍去病去世时,司马迁恐怕根本不在京城。就算在,像霍去病这样的高官的死因,谁也没有义务向司马迁这个小人物汇报啊。况且,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距离霍去病去世又是十几二十年过去了。陈年旧账不好翻,最终也就汇成一个字“卒”。不写死因?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三、 司马迁也有可能写过霍去病的死因,只是被删改了
有一个概念要搞清楚,今天我们看到的《史记》,并不全是司马迁的。《史记》在后世曾经过许多次的删改、添补,才形成今天的版本。是司马迁比较坚持春秋时的那种“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史家秉笔直书精神,难免有些内容不是统治阶级人流网希望看到的。再加上因为替李陵仗义执言,身受腐刑,难免对汉武帝心存怨恨,也不见得会在言辞中有多少恭敬。司马迁在世时就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说明,《史记》分正副两本,副本在长安,正本“藏之名山”。后来副本果然不见,多半是被武帝销毁,而正本直到汉宣帝铲除霍氏集团后,才由司马迁的外孙献出。即使如此,司马迁的原文还是没能保全。西汉博士褚少孙曾对史记的十几篇进行续补,自然也难免有许多删改(这些篇幅的后面会有“褚先生曰”的评语),到了东汉章帝时,更是“删《太史公书》(也就是史记)为十余万言”。
于是,我们就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根本无法了解司马迁的原文到底和今天能看到的史记有多大出入。所以只能猜测了。如果司马迁在《史记》原文中确有记载霍去病死因,而后来却被删掉,无外乎两种可能
第一种,汉武帝杀死霍去病,却不愿意担杀功臣之名。以汉武帝多疑的性格,连太子都能杀,杀个武将又有何不可?因为一些风吹草动,误以为霍去病有意谋反,杀了之后发现错怪,面子上挂不住,风光大葬,死后哀荣,想把此事遮掩过去。
第二种,霍去病自杀,或者郁郁而终。这就可能是霍去病卷入了权力斗争,实在忍受不了了。汉武帝在位时,将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都加大司马衔,他们都可以参与政务,地位凌驾于三公之上。而随着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卫青一族声望鹊起,逐渐形成权倾朝野之势。这是汉武帝不愿意看到的,于是提拔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与之抗衡。在此期间,二人难免产生一些不愉快,最终霍去病冲动自杀或者因为受委屈郁郁而终。因为卫青、霍去病毕竟是两大战神,他们之间的矛盾实在有些不光彩,于是司马迁“秉笔直书”后被后世删减。
,这两种猜测都是基于司马迁真的写了霍去病死因而被删减的猜测,没有任何证据。所以,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司马迁根本就没写,霍去病只是病死,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