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生活了那么久
你一定对上海了如指掌了
也应该知道很多上海的秘密了吧
今天人流网小编带来的这些
关于上海的冷知识
着实把自己也惊了一惊!
赶紧来看下!
1、上海以前的市花是棉花?
春天是上海市花白玉兰绽放的时节,很少有人知道,曾经上海的市花是棉花!
据《上海园林志》记载,民国16年(1927年)上海建市后,一些社会人士认为上海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市花。民国18年1月24日,市社会局以莲花、月季等花卉作为市花的候选对象,后又增加棉花、牡丹和桂花。,共收回1.7万余份选票,万万没想到,其中棉花票数5496张,名列第一,当选为上海市花。
棉花的确不如玫瑰浪漫、没有牡丹那般名贵。,棉花对于上海这座商业、财富的城市来说,确实是很好的一种写照。其实,棉花和上海的渊源自古就有,明代,棉花是上海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享有“松郡之布,衣被天下”的美誉。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棉纺织产业已经风光不再,棉花作为上海城市发展历史当中重要的记忆符号,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2、静安寺竟然是个“外来户”?
说起静安寺,在南京西路华山路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段,毫无疑问是上海的“市中心”。,你一定想不到,静安寺其实是个“外来户”!
静安寺的历史相传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孙吴赤乌十年(247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为静安寺。也就是说,今年是静安寺得名的第1010年。
当时的静安寺,其实是在吴淞江畔的,直到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才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至今已801年,早于上海建城。静安区亦由静安寺而得名,并闻名于世。
3、豫园九曲桥竟然没有9个弯?
在上海地标豫园,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九曲桥。九曲桥三步一折、五步一曲、弯来拐去、斗折蛇行,移步异景,像条白龙匍匐于水面上,又像一根玉带迤逶伸展。
你知道吗?九曲桥实际上并没有9个弯!
九曲桥以湖心亭为中心分为两段,一段七曲一段八曲,一共十五弯。每段首尾的地面上都雕刻有荷花图案,而在每一弯曲处更是雕刻了不同季节的花卉一月水仙、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杜鹃、五月牡丹、六月栀子、七月荷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茶花、十二月腊梅……可谓妙趣横生。
而之所以叫九曲桥,是因为按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九是阳数最高的数,具有吉利之意,故曲桥往往取名“九曲”,实有取其吉祥如意之意。
4、奉贤有段“小长城”?
在奉贤柘林镇奉柘公路旁,一条长长的石海塘平行于海岸线,向着路尽头的方向延伸。石海塘乍一看并不起眼,大约由四层石块堆叠而成,高出路面一米多,如同一道路面防护堤。
若不是经人提示,很难想象这条宽2-3米的华亭海塘始造于雍正年间,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清雍正初年,海潮凶猛接连冲毁塘岸,雍正亲自下旨建筑石塘并着力监督。石塘西起金山嘴,东接华家角(今柘林镇奉海村),工程耗时整整十年,号称“四十里金城”,并有“北有古长城,南有华亭东石塘”之说。
5、除了五角场,还有一个三角场?
杨浦区有个五角场大家都知道,可是上海还有一个三角场,你知道吗?“三角场”位于周家桥街道中部偏北,泛指长宁路与万航渡路相交处一带,由于这里只通东、西、北3个方向,习称三角场。
6、上海也有“百老汇”,在虹口?
美国纽约有条“百老汇”大道,因其两旁众多的歌剧院而闻名于世。而在上海,曾经也有一条自己的“百老汇路”。
位于黄浦北岸的“百老汇路”,是当时上海的远洋航运中心,在其周边逐渐汇集起大量为外轮服务的五金配件店,渐渐地形成了五金一条街。百老汇路沿街鳞次栉比的酒吧,则成了外籍水手们流连忘返的乐园。
1943年,百老汇路和东百老汇路改名为大名路和东大名路。
7、上海有个博物馆,全露天?
没有围墙、没有玻璃橱窗与围栏,不收门票,也没有设置一米线,每位游客都可以走近展品,观详展品,触摸展品,体味那由岁月塑造出的暖和凉,这是中国第一座永远开放、永不落幕,却又日日更新的百年人文露天博物馆——思南露天博物馆。
在这个博物馆,老洋房、街灯、古树、红砖道、鹅卵石墙面等,都成为展品。每件展品的外墙上都有一个盾牌形的标志,上面印有专属二维码。而每个人的手机则成为了博物馆的语音说明机和导览器,参观者扫码就可以听到由“素人”录制的关于这个展品的语音介绍。
8、上海还有一座妈祖庙?
中国民间在海上航行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船舶上要立妈祖神位供奉,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
上海历史上曾有三处妈祖庙。后经兵灾人祸,圣妃宫、南圣妃宫二处妈祖庙现已无迹可寻。另一处始建于宋代的顺济庙,原位于上海小东门十六铺一带,因兵燹屡兴屡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又因战火遭毁,光绪九年(1883年)易址重建在苏州河河南路桥北堍,庙额为“天后宫”。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因市政建设需要,上海仅存的这一处妈祖庙遗迹,由市区河南路桥北堍,整体拆迁至松江方塔园东北隅,改称“天妃宫”。
9、松江这根石柱子,竟是“国宝”?
在松江的中山小学校园内,有一根石柱,八角柱形,用大青石雕刻垒砌而成,总高9.3米,21级。整座石柱气势雄伟,造型华丽,比例匀称,雕刻洗炼,极具大唐艺术风格。
它就是上海地面上最古老的建筑——松江唐经幢。这座经幢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在全国的唐代经幢中是最完整和高大的一座。
唐幢流云是松江的十二景之一。日光晶晶时, 在流云映衬下,幢身上的神仙和凡人,水族和走兽,微澜和鲸波似乎都活动起来了。
10、上海真正的市中心,竟然在这里?
一说到上海的市中心,大家想到的是黄浦、静安、徐汇这些地方,但你知道上海的正中心在哪里吗?
其实,真正的上海中心在南京西路170号国际饭店的大堂内。就是这个??
1950年的时候,上海市政局对全市进行测量,当时是以国际饭店楼顶旗杆作为原点,确立了上海市平面坐标系,1997年国际饭店改造时,在大堂设立了“上海市坐标原点”标志,就是这个金灿灿的圆盘。
11、上海也有一座比萨斜塔?
上海也有一座比萨斜塔,那就是位于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景区的护珠塔。护珠塔又称护珠宝光塔,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79),砖石结构,七层八角,高18.82米,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塔因长年无人管理,损坏严重。据清人诸联的《明斋小识》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戏祭神,燃放爆竹,因而起火,烧去塔心木及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毁坏,仅剩砖砌塔身。后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遂拆砖觅宝,使底层西北角砖身渐被拆毁,形成一个约2米直径的大窟窿,以毛石垫补,塔身倾斜日趋严重。
由于其斜度已超过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故有“上海比萨斜塔”之称,成为上海一大奇观。为了保护珠塔,1987年底对塔身进行了加固,以保护珠塔斜而不倒之雄姿。
12、在上海,居然还有一个下海?
在上海,居然还有一个下海!上海之名起源于上海浦,浦就是小河、支流的意思,在上海用来解决吴淞江的泄水能力。大概在虹口区海门路一段,南岸有一个浦,就被称作上海浦,它是吴淞江18浦之一,与之相对,在北岸有个浦叫做下海浦。
只不过,后来上海浦当做对外通商口岸火了起来,而下海则是因为河道严重淤塞,被完全填埋了,由此消失在人海之中……
原来的下海浦就是现在的海门路昆明路一带。要说还存在的痕迹,可能就只有这个残破的庙了——下海庙,在现在的虹口区昆明路73号。
来源丨上海社区发布
编辑丨长宁区新闻宣传中心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