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
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22 期
作者 /唐学敏 魏小萌
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
编辑 / 冰无双 ⊙ 校对 / 刘刚
I导读《伤寒论》中对水饮痰湿证的治法, 八法(汗、 吐、 下、 和、 消、 清、 温、 补 )具备 , 方药各异, 然八法之中, 又互相联系。处方用药又各有特点, 但不离“ 热者寒之” 、 “ 寒者热之” 、 “ 实者虚之” 、 “ 虚者补之” 之法则。在学习先师经验中, 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灵活领会辨证施治的精神, 方能效优于临床。
《伤寒论》中大凡水饮内停而致的多种病症, 及其理法方药, 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了各种原因所致的水饮方证。针对不同的病理特征, 灵活采用不同的治法, 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精神, 为后世治疗水 饮证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综合《伤寒论》对水饮证的治疗, 将其归纳为八法, 兹分述如下 。
1
解表蠲饮法
此法适用于表寒兼水饮内停之证。
《伤寒论》40 条云 “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而咳 ,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所属为伤寒表邪不解,兼水饮之邪内停的证治。其病机特点正如汪昂所释“ 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属太阳表征。 ??内有水饮则 水寒相搏, 水留胃中, 故干呕而噎。水寒射肺, 故咳而喘。水停则气不化津不升, 故渴。水渍肠间故 下利。水蓄下焦则小便不利而少腹满。水气内渍, 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
方用小青龙汤辛温散寒 以解表邪,温肺化饮以除里饮, 表里同治, 相得益彰。方中麻黄发汗, 平喘利水, 配桂枝则增强宣散 之功; 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 干姜 、 细辛散寒化饮; 五味子敛肺止咳; 半夏降逆化痰; 炙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相配共奏解表 蠲饮之效 。
2
涌吐痰饮法
此法适用于水饮痰涎停留隔上之证。
《伤寒论》166 条云“ 病如桂枝证, 头不痛, 项不强, 寸脉微浮,胸中痞硬,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 宜瓜蒂散” 。本条所述为寒邪与水饮 痰涎停留隔上的证治。正如《医宗金鉴》日“ 是邪人里未深而在胸中, 必胸中素有寒饮之所致也” 。病 如桂枝汤证, 是指病人有恶风自汗等与太阳中风证相似。今因邪不在表, 故虽有桂枝证, 但头不痛、 项不强; 因邪不在表, 亦不在里, 而在胸中, 故寸脉浮; 寒邪与水饮痰涎壅结隔上, 阻遏胸阳, 肺 气不利, 气机不畅,则胸中痞硬, 气上冲咽喉, 呼吸困难;因其饮结在上, 犹浅不深, 兵邪有冲咽欲 出不能之势, 临床还常伴有恶心、 欲吐复不能出的兼症, 故论治当因势利导, 随顺病机, 用瓜蒂散 涌而吐之, 使在上之邪越而出之。
3
攻逐水饮法
此法适应于外邪与痰水交结停于胸胁之证。包括大陷胸汤(丸 )证、 三物白散证与十枣汤证。
大陷胸汤 (丸 ) 证
即热实结胸之一的大结胸证, 此属邪热与痰水交结胸中的病变。
综合《伤寒论》128条、 131条 、134条 至 137 条所述, 结胸证的主症是胸胁疼痛, 心下硬满, 按之如石, 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短气烦躁, 心中懊依, 口渴, 头微汗出, 大便秘结, 苔黄厚, 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因水热结于胸胁 , 气机阻滞不通, 故胸胁疼痛, 心下硬满, 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 胸中被阻, 肺气不利, 故短气, 或喘息不能平卧; 邪热上扰, 故头汗出而心中懊依; 热盛伤津则口渴, 便秘, 苔黄; 实热壅结于里,故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治疗急当泻热逐水开结, 大陷胸汤主之。
方中大黄泻热荡实; 芒硝软坚散结,甘遂直逐痰水, 三药合用既可泻锢结之邪热, 又能荡涤积聚之痰 水。若病在高位, 上牵颈项如“ 柔痉 ” 状,可兼见喘息咳逆等肺气不利之证, 则变药为丸剂, 再加葶 苈子、 杏仁、 白蜜, 方名大陷胸丸证, 较之汤剂药力为缓, 除逐水开结外, 兼能泻肺平喘。
三物白散证
《伤寒论》141 条云“ 寒 实结胸,无热证者, 与三物白散” 。寒实结胸亦是结胸证的一种, 是与热 实解胸相对而言的。“ 实 ” 指邪气盛。“ 寒实 ”是指水寒气冷所凝结的痰饮邪气。既以结胸命名, 必是寒 邪与痰水交结于胸隔, 而见胸胁或心下硬满疼痛等症。而 “无热证”三字是同热实解胸互相鉴别的关键。本证则因寒邪与痰水互结, 故有不发热, 口不渴, 脉沉迟等症。此乃寒实水结之重症, 非辛热不足以驱其寒水, 非峻利不足以破其实结, 故投以三物白散。
方中巴豆为君, 极辛极烈, 为热性逐水药, 佐 以贝母消痰开结, 使以桔梗为舟楫, 载巴豆搜逐胸邪, 三物合用, 共奏攻寒逐水开结之功。
十枣汤证
《伤寒论》152 条云“ 太阳中风, 下利, 呕逆, 表解者, 乃可攻之。其人汗出, 发作有时,头痛 , 心下痞硬满, 引胁下痛, 干呕, 短气, 汗出不恶寒者, 此表解里未和也, 十枣汤主之 ” 。原文首冠 “ 太阳 中风 ” , 说 明本 证 由外 感 续 发 , 已在 说无 疑 。而 心下 痞硬 满 闷 , 牵引胸胁疼 痛,为水饮之邪停聚于胸隔的主要表现。水饮在胸, 肺气不利, 致呼吸气短; 饮逆于胃, 胃气上逆, 则见呕逆; 饮邪上攻故头痛; 饮邪外渗则微汗出发作有时。因汗出不恶寒, 说明不属太阳表征, 而是 有形水邪走窜上下, 充斥内外, 泛溢为患之里证。
古人把这种饮结证比喻为 “ 筑巢而居 ” , 非峻锐之剂则难以攻破巢穴, 故用芫花专逐胸胁之水; 甘遂主行经遂之水; 大戟善泻脏腑之水, 合而用之, 相济相须可直捣胁下水巢, 使水饮之邪崩溃而下。 然毒药攻邪, 必顾其正, 选肥枣十枚煮汤 同服,预 培土之虚, 则制水湿之横又和诸药之毒, 故名日“ 十枣汤 ”。
4
和解化水法
此法适应于少阳病兼水饮内结之证。
《伤寒论》147 条云 “ 伤寒五六日, 已发汗而复下之, 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 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 心烦者, 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 。本条所述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证治。本为伤寒, 经发汗复下之, 表证已罢, 邪人少阳, 其往来寒热 、 心烦是少阳证候。邪犯少阳, 阳郁不宣, 疏泄失常, 而致 三焦壅滞, 水饮内停, 故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 气不化津则口渴; 枢机不利, 阳郁不宣, 反蒸腾于上, 故头汗出, 治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
方中柴胡 、 黄芩同用 , 能和解少阳之邪; 栝蒌根、 牡蛎并用, 能逐水散结; 桂枝、 干姜、 甘草合用, 能振奋中阳, 温化寒饮, 诸药合为和解少阳, 疏利气机, 宣化水饮之剂。
5
消痞散水法
本法适应于胃虚不化水气而致痞之证。
《伤寒论》157 条云“ 伤寒汗出, 解之后, 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主之” 。本条所述乃伤寒病表证已解, 但因汗不得法, 损伤脾胃之气或因其人平素脾胃虚弱, 以致邪气乘机内陷, 使脾胃升降失常, 运化失职, 水邪留于胁下, 或走肠间,故 见胁痛, 心下痞硬, 肠鸣下利;脾虚不能消谷, 故见干噫食臭等证。治以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 消痞散水。
方中生姜为主药, 以健脾降逆化饮而消痞满, 与半夏相配则化饮和胃之力更强,生姜、 半夏、 黄芩与黄连相伍, 辛开苦降, 以开泻痞塞之结滞; 佐人参、 甘草、 大枣健脾益胃以复中焦升降之职。
6
清热利水法
本法适应于阴虚津伤水热互结之证。
《伤寒论》223 条云“ 若脉浮, 发热,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主之” 。本条所述乃阳明病 下之后, 津气受伤,水热互结之证。 因下后津液受伤, 阳明余热尤存, 故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 水热结于下焦, 则小便不利。
方用猪苓汤主之。方中阿胶滋阴润燥; 滑石清热利尿; 茯苓、 猪苓、 泽泻渗湿利水, 合为育阴润燥, 清热利水之剂。
7
通阳利水法
此法适应于阳气不足, 膀胱气化不行, 水气内停之证。包括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苓桂术甘汤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茯苓甘草汤和五苓散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本太阳表证, 当发汗解表, 此乃正治之法。倘若发汗过甚, 或误用吐下之法, 损伤心脾肾之阳, 致 使阳虚不能温化水湿, 而 变证多端。若发汗损伤心阳, 心火衰微, 不能制水于下, 水气初动有上攻 之势, 则表现为脐下悸 “ 欲作奔豚 ” , 治用茯苓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 化气行水, 正如《伤寒论》 65 条云“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 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
苓桂术甘汤证
若太阳证, 本应汗解, 反用吐下之法, 损伤脾胃阳气, 致使脾运失职, 不能制水, 水气上冲, 则 “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 , 阳不能升于上,水气上蒙清窍, 故起则头目眩晕。方用苓桂术甘汤温通脾阳 , 利水降逆。 正如《伤寒论》 67 条云 “ 伤寒若吐若下后,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 脉 沉紧, 发汗则动经, 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若发汗或下之, 汗出不彻, 水邪内停, 必然影响太阳腑气不利, 气化失司, 则小便不利; 水气郁遏太阳经气, 经脉不利, 则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此证似表而实非表证。水邪凝结, 影响里气不和, 则见心下满微痛, 此乃似里而实非里实, 故汗下两法均非所宜, 当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以通阳利 水” 。 正如《伤寒论》 28条云 “ 服桂枝汤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
茯苓甘草汤证
若伤寒误作吐下, 损伤胃阳 ,水饮内停 , 阳气被 遏, 不能 外达四末则足厥 冷; 阳郁 水 泛 , 上 凌 于心 , 则心下 悸; 水湿内停, 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 , 治 以茯 苓 甘草 汤通 阳化 气行水 。正如《 伤 寒论 》 356 条 云 “ 伤寒 , 厥而心下 悸 , 宜先 治水 当服茯 苓 甘 草 汤 , 却治其厥 。不尔, 水渍人胃, 必作 利也 ” 。
五苓散证
若太阳病汗不如法,表邪不解,则脉浮微热;外邪不解入里,膀胱气化不行,水逆失调,水蓄于内,不能化津上承则口渴多饮,小便不利;水蓄于内,格阳不通则渴欲饮水,水人则吐,此为蓄水之重证,治宜五苓散化气行水,兼以解表。如《伤寒论》71、72、74、156条所述。
综合以上五苓桂方剂,方中桂枝为通阳之佳品,能通脾胃、心肾经腑之气;白术、大枣理脾而行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生姜温中散饮;甘草补虚和中兼调诸药,药味虽少,组方灵活,功专力宏,分别组成通阳化气行水之剂。
8
补阳利水法
此法适应于少阴阳虚水泛之证。
《伤寒论》82条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胭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316条又云“少阴病,二三日不解,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前条所述为太阳病汗不如法,内伤少阴阳气,而病不解。盖肾主水,赖阳气蒸腾而气化,今少阴阳虚,气不化水而泛滥,上凌于心则心悸,上千清阳则头目眩晕;阳虚不能温养肌肉,筋脉反受水湿浸润,则身体筋肉跳动,振颤不稳而欲扑地。316条所述为少阴病邪气递深,肾阳日衰,阳虚寒盛,水气泛滥为患。若水湿浸润肢体,则四肢沉重疼痛,浸渍肠胃则腹痛下利;水气内停,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饮内停,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上逆犯肺则为咳;冲逆于胃则呕。
,以上诸证的产生,均因肾阳虚衰,水湿泛漫所致。故用真武汤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中附子辛热,以温壮肾阳,使肾元火旺,水有所主;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生姜辛温宣散,与附子相伍有助阳散水之功;茯苓淡渗利湿,与白术相配,以增健脾利水之效;芍药既可敛阴和营,又制附子刚燥之性,诸药相伍,使阳气充,水湿化则病邪去也。
《伤寒论》中对水饮痰湿证的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具备,方药各异,然八法之中,又互相联系。处方用药又各有特点,但不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之法则。在学习先师经验中,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灵活领会辨证施治的精神,方能效优于临床。【岐黄民间传承(微信号qhmjcc)编校发表】
爱上“岐黄民间传承”,获得更多中医知识。(长篇中医小说,欢迎关注阅读)
《中医冰无双》
内容介绍
河南中医学院大四男生冰无双,是一个有别他人的人,身满异香,肤如凝脂,老天似乎把他给安排错了给降生在一个男孩身上,性格举止却没有一丝丝的“娘”。为人热情开朗,助人为乐,生就一副悲天悯人的心肠。平时虽然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只要和中医沾边那就立马变成了一个人,沉稳仔细、谨慎缜密,简直是判若两人。
在五一去西安游玩中不慎给卷入进了一群盗墓团伙之中,由散心游玩变成了一次历经生死的磨难,却因祸得福偶遇中医世外高人。在这场无妄之灾中冰无双也结交了几个至密好友。当这场看似逃脱出的磨难,却在不知不觉之中又踏进了一场风波,也慢慢揭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有中医,有爱情、亲情、友情、基情,有盗墓、探险、历史传奇、职场生活等,不仅能让你看得过瘾也能让你了解中医、喜欢中医。主人公冰无双在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也利用自己所学中医知识治病救人,也展示了中医中药救人的各种方法绝技,展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书中每一种疾病,每一种治病方法,都是严格按照中医理论去设定的情节,无一处虚构架空的病例。
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
I 来源出处本文摘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年 8 月第10卷第8期。
I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投稿信箱445288908@qq.com
(欢迎广大中医朋友们进行原创投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