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视窗微信号码mzsc0753)据史料记载,自晋朝末年开始不少中原汉人为逃避中原战乱陆续南迁,形成了早期客家民系。饱受迁徙之苦的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乐宁和,特地制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美食,那就是圆圆的客家肉丸。
“圆”来如此之猪肉丸
相传明朝早期,汀州城郊有个农民叫邱三郎,少年英俊,待人诚实,勤劳勇敢。河对岸村庄有个姑娘聪颖貌美,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求婚者络绎不绝,但姑娘偏偏看上邱三郎,只待选择吉日拜堂成亲。同村青年吴四心怀妒忌,想在成亲前害死三郎。
有一天,吴四邀邱三郎和几个同伴到岿龙山游玩。岿龙山靠近江西会昌,距汀州城50多公里,山中森林茂密,岩奇峰险,猛兽众多。山上的“作揖岩”陡不可攀,危崖千仞。当时民间有个传说谁能攀上峰顶拱手作揖,就能保佑你的婚姻幸福美满,财丁兴旺,后代昌盛,能人辈出。
吴四心怀鬼胎,邀邱三郎说“你即将要结婚了,为了爱情和子孙后代,你敢上峰顶去拱手作揖吗?”三郎不知是计,一时好胜冒险攀藤而上,竟顺利到达峰顶。他俯首一望,脚下云雾缭绕,深不见底,一时心慌意乱,跌下悬崖。
吴四以为这次三郎必死无疑,怎料三郎从峰顶跌下后,衣服被二棵树挂住,晕了过去,幸被一位采药老人发现并救醒了他。采药老人问明原委后送三郎回家。回家后,三郎向父母讲述遇难经过,父母心里明白,即日与姑娘的父母商定择日完婚。而吴四听说三郎正在筹备婚事,大病一场便死去了。
三郎的父母为庆幸三郎大难不死,将猪肉剁碎,加入薯粉制成“肉丸”分给村世人“圆”与“缘”同音,送“肉丸”结缘,也成为今天的习俗。
“圆”来如此之牛肉丸
牛肉丸起源于梅州客家——聚居在山区的客家人,大体上家家户户都养牛。在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时候,生牛肉过剩没法长期保存,所以他们把牛肉剁碎加盐挤成丸子状煮熟,以便保存,慢慢地演变成为当地的一种小吃。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汕头的开埠、繁荣,许多客家人都汇集到汕头从事商业活动。
据了解,早期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分也是梅州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在汕头市区挨街串巷叫卖。尤其晚上,在韩堤路八角亭至公园后面的韩江一带,常有穿梭小舟,船头挂着一盏小灯,专为停泊在那里的客家货船供卖夜宵,专卖牛肉丸汤。慢慢地他们在汕头落户发展,牛肉丸也渐渐成为汕头的地方食品。
“圆”来如此之鱼丸
传说祝枝山在兴宁当县令时,他的好友、同是江南四大才子的唐伯虎、文征明等来兴宁看望他,他很高兴,用兴宁当时最高的礼仪招待他们——十二大碗菜。
他的厨师准备做一道菜鱼丸,他在厨房剁鱼肉,有只猫经过将放在窗台上的鸡蛋打碎了,而且正好掉进鱼肉里,鱼肉沾满了鸡蛋,怎么办呢?鱼丸是做不成了,厨师赶紧把把鸡蛋清与蛋黄揉进鱼肉里一起剁,鱼与蛋在一起如果煮汤的话肯定会有腥味,为了避腥,厨师聪明地把它放进油里炸,炸出来的鱼丸因有蛋黄泛着金色,当时唐伯虎吃了一个以后大呼味道真好,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祝枝山也尝了,觉得味道不错,也没有吃过,于是就把厨师叫了出来,唐伯虎就问他这种金黄色的丸子叫什么?厨师是地道的兴宁人,哪里能听懂唐伯虎的吴侬软语,就说“吓?”其实我们客家人在说“吓”的时候表时疑问,感叹的意思。唐伯虎问了好几句,厨师都是“吓”“吓”“吓”地应话,唐伯虎说“是虾丸?”,厨师应声道是的,是虾丸。
你吃过肉丸吗?你也喜欢吃吗?也许只有出门在外才有这种喜欢家乡味道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