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海南岛骑行是大学时期的一个念想,那时候听室友们讲从荆州到宜昌的骑行经历:几辆二手吱嘎响的女式自行车,从清晨踩到半夜,辛苦地爬上坡后累成了狗,又一路放肆地下冲,摔了个狗吃屎,虽然只有百公里,听着却好牛逼,个个都像凯旋回来的壮士。而当时又常唱郑智化的水手,便想要去看看真正的大海,于是心里就生了环岛骑行的念头,10倍的行程,无疑会是个更加惊心动破的壮举。但直到毕业都没有成行,是无人结伴,资金不足还是什么原因,现在已经记不起了。只知道大学剩下的日子都在为一个自以为是的目标奋斗。
同事们都以为我是为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放弃了工作,其实环岛只是我为辞职找的一个理由,就像铲进蒸汽锅炉的煤,是为了让逐渐冷却的辞职念头,烧的更旺些,从而往前推自己一把。为了逃避这个疲惫不堪的现实倒是让自己完成了大学里常常遐想的一个念头。
从杭州到海口只有一趟K511的列车,硬座的票价在300左右,可是要坐上要命的31小时,没个铜屁铁股恐怕是扛不住的。所幸节后是海南的旅游淡季,飞海口的机票只要300多,便宜得让人难以置信啊,而半个月后的返程票价也在700左右。果断飞起,只是不能亲眼目睹火车是怎样被塞进轮船运到对岸。
第一次坐飞机,特地在网上值机选了靠窗的位置
进入机场后找到对应航空公司所在区域凭身份证办理值机和包裹托运并领取登机牌,随后排队安检进入侯机室。虽然知道矿泉水不让过安检,但没想到布丁也是不行的。返程时美兰机场更是特别禁止携带榴莲。大概是但心会被恐怖分子拿来劫机,即使砸不死也能熏死你呀,仔细一想,这货还真是挺危险的。
飞机在做起飞前的准备:往大翅膀里注入航空燃油,将托运的行李按计算的配重放入货仓
下飞机后的第一个想法是:哎呀,忘上厕所了。哈哈,不知道飞机的厕所是长啥样的。也想不明白飞机的窗户为啥不像担心的那样起雾,起飞降落的时候为何不让放下遮光板……坐一起的东北大爷问:“你是第一次坐吧?”“……呃……”
晚上9点到达517驿站,哔哔了那么多关于飞机的事(还请体谅一下飞天的激动心情)现在开始进入正式环岛阶段。
海口517驿站通常是环岛骑友首选的第一站,所谓的骑行驿站就是将青年旅舍与自行车租赁维修结合,沿途为车友提供住宿和车辆检修。517在岛上一共有11个合作的驿站,但只有海口和三亚两个站点可以租赁和归还自行车。
即使淡季的晚上依然有很多人在挑选车辆。由于是起点站,入住的基本上都是准备明天出发的骑友,所以可以在驿站临时组队同行。
租车时免费提供头盔,驼包和简单的维修工具,但并不包括锁,车辆可以在入住驿站后进行存放。
驿站的环岛路线分为东中西三线,东西环线将近900公里,大概需要8到10天。所以每天的行程基本上是白天赶路,傍晚前到达驿站后再到周边游玩。由于该路线基本上是沿国道骑行很多时候远离海岸,所以自己只好参照飞登的路书,重新规划路线,选取了几个想去的地方,再用高德导航将它们串起来。自带了帐篷即使赶不到驿站也可以解决住宿问题。
Day1:上午从海口到曲口渡口,因为选择的是高德地图的骑行功能,所以软件在规划导航路线时会将一些颠簸的沙土路也考虑在内。建议导航时选择驾车,当计算出的路线较为曲折,再选择骑行功能,看看转折点是否存在可用的捷径。
早餐是6块钱的海南粉,很像软面条。
一只正在生根发芽的椰子。其实海南岛沙滩附近的防护林基本上都是长的像松树的木麻黄,只有在东郊椰林才能看到成片的椰子树,而三亚酒店前的椰林也基本上都是人工种植。
被导航指引到沿海的一处养殖场。这边的池塘都是挖坑后用水泥砖块进行铺设,再覆盖上一层黑色的防水层。相比老家直接在土地里挖个大坑后引水进来养殖。这里建塘的成本应该要高出许多。这主要是因为附近都是沙地,直接灌水后,容易渗水松垮。
海边的农村里,人们都喜欢在门口都种几棵大树,然后挂上吊床躺着乘凉
经过红树林,但明明是一片浓绿的矮树林。红树林喜欢生长在河流入海口处的滩涂淤泥里。即是很好沿海防护林又是许多鸟类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海南的农村随处可见粗壮的大榕树,好像不管从哪个部位都能垂下根来,这样的树即使被台风刮到,被人推到,都能贴着土地顽强生长吧。
中午赶到曲口渡口,从这里可以坐船到对岸的铺前镇。连人带车共15元。
附近的渔民在港湾里养殖珍珠。
渡船的老大靠脚来掌舵,可能是湾内海水平静,并没有出现任何晕船的症状
20多分钟口到达铺前
有名的铺前糟粕醋,几撮螺肉熟食,一大把海草海带,再浇上用酒糟酿制的汤汁,虽然看着倒胃口,不过确实酸甜可口。
木兰头上远望大海
海南的最北角
海滩上到处是被海水冲刷上来的白色珊瑚石
退潮时站在礁石上就可以看到水下的珊瑚,这里的珊瑚大多是球状,比较坚固,所以在浪急的浅滩也能生存
这个珊瑚好像会发光,简直就像电影里荧光闪闪的外星人大脑。
密密麻麻的不知名海葵
这里是海水流速仅次于英吉利海峡的急水门,而且暗礁密布,退潮时可以看到远处海面上拍打礁石掀起的一簇簇白色浪花。由于之前经常有船触礁沉没,海滩上冲上来一截截烂木头,所以这里才被称为木兰(烂)头。
东边的礁石上附着成片的绿色海菜,潮水涌入的礁石岩缝里贴着许多黑色的海胆
海胆的背上密密麻麻的长着长短不一的硬刺,每根刺都会独立的摆动,如果随手放在水边的石头上,它们就会趁你不注意的时候爬回海里去。海胆底部较平,长着很多短刺,却能牢牢地吸附在水中的石头上,得用木棍使劲才能将它们挑落下来。
附近的石头上还生长着苔藓一样粉色的珊瑚,跟我一起抓海胆的成都大哥说那东西会蜇人,就跟被蜜蜂扎了一样疼。还好我带了双拖鞋。
被当地的老乡热情地喊过去吃地瓜。红白花纹的大哥说,他们烤的地瓜有海的味道。因为他们是用沙滩上被海水冲刷的湿沙直接包裹地瓜,再放在瓦片上烧烤。所以这是当地特有的海南风味烤地瓜。只是湿沙受热不均,底下的一面烤的都比较焦黑,但吃着又有点特别的咸味。他们一行四人都是渔民,还是小学的同学,从小生活在这个地方,闲时就海边烧烤玩耍。
夜晚的木兰头灯塔,据说是亚洲最高的灯塔
早起煮水泡面。将餐巾纸撕成条状碎片后,很容易用打火石引燃(其实带个火机会更方便些),但烧的比较快,用了一整包纸巾才把沙滩上拾取的木柴点燃,发现竹片要比木片更容易燃烧起来。
吃着早餐看日出,开始新一天的征程。
Day2:木兰头—潮滩鼻—龙楼
从木兰头折返,穿过一段沙土路,向东边的风车海岸进发
途中经过大片的瓜地,这边的西瓜都是种在小山一样高的沙丘上。大概你也会跟我一样困惑:那样不是会很快被晒干吗。其实沙子下面都埋着一排排的输水管对每棵植株进行滴灌,再在上方覆盖透明的塑料薄膜防止水分过快的蒸发。管理瓜地的大爷还自豪地告诉我:现在他只要每天打开阀门就能给一大片瓜地浇水了。而之所以大费周章的要在沙里种瓜,是因为沙地的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可以充分的进行光合作用,晚上的低温又能抑制呼吸作用对糖分的消耗,所以种出的瓜特别甜,只可惜来的不是时候,沙地里还都只是不到十公分的瓜苗。
顺着瓜地间的红土路走到尽头就是望不到头的沙滩和一字排开的白色大风车。这里看不到一个游客,只有附近过来钓鱼的老大爷。
跟随退去的潮水迎头走向大海,重重的将锚坠甩向浪花后方的蓝色深水,然后转身拉线,绷紧后插入沙滩上的管座。感觉每次直面海浪的甩杆都是让人心跳加速的体验。
这片水域的河豚多而且特别容易咬钩,刚从海里拎起来的时候腮帮子会吸气鼓成一个大圆气球,上面还长着很多小刺突,摸起来特别舒服。但因为内脏有剧毒,一般人处理不了,所以都是直接扔掉的。在鳌博的时候要过一条拿手上玩,引得一群大爷大妈过来轮流拍照,终于这小家伙有点撑不住了,喷出几口水,把我们吓得还以为它要自爆了,赶紧给扔回海里。
由于附近就是对虾养殖场,池塘换水的时候会流经沙滩排入大海,不知道是不是闸门的网布破了小洞,隔个几分钟就冲下来一两只大虾。
眼看大海就在眼前,这些越狱的对虾,也并不会轻易就犯,每次靠近的时候都会奋力弹到一边,就像草地里的蚱蜢。于是我从上游开始,在短短的几十米沙滩上,进行扑捕拦截。抓的虾越来越多,索性就地挖了个沙坑养着。
让附近的村民给煮了一碗盐水虾当午餐,还不要脸地要了碗饭
修建风车的时候留下路,只有在这里可以贴着海岸线,吹着海风,一路飞驰。
风车的终点是一片沙地,看到两条车辙印,以为只要推过小段沙地就能看到大路,结果……里面完全是一片沙漠呀,你能想象推着一辆驮着20公斤物资的自行车在沙漠里前进是什么样的经历吗,走出的十米比骑上一公里还累。
一望无际
无边无际
都怀疑自己是在人类文明毁灭后的某个荒凉的西部戈壁。往里走了半个多小时后,又渴又累,感觉都快虚脱了,只好扔了车往前探路,在一间木棚里找到一个在这边打工的大哥,才知道这一片是矿区,他们用机器往沙里钻洞,然后注水将里面的泥沙浆抽上来过滤。但他也不清楚挖得是什么矿。听他说前面十几公里都是这样的沙地,并建议我沿路返回,但想想这过来的一路,简直要崩溃了。仔细考虑后决定既不前进也不回撤,而是垂直插到沙滩上,沿着沙滩往前骑行
沙滩在刚被海浪打湿后会变的很结实,就跟骑在一般的泥土路上一样。但往里或往外走一点,车轮就会险进沙子,所以基本上只有窄窄的一小块区域适合骑行。有一个比较简单方法就是沿着上次浪花留下的泡沫边缘骑行,这样还不会被海浪打湿。
一路骑行到潮滩鼻,看到一艘艘停靠的渔船就知道自己又重新找到路了
由于之前耽搁了太久,一路又没有进行补给,只好放弃沿海岸骑行到铜鼓岭的计划,回到203省道,赶往下一站龙楼。
在抱罗镇匆匆吃了碗抱罗粉后继续上路,特别要说的是海南茶点的面包糕点真的很赞啊,2块钱一份,以至于后来只要碰到茶店都要买上几个备着。
过了抱罗镇后,省道上就没有多少往来车辆,两侧都是果园和树林,骑行起来非常舒服惬意。赶到宋庆玲故居附近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随后我才意识到省道上没有路灯,而且到龙楼之前的这段路基本上没有什么乡镇,完全是在一片漆黑中前进,尽管带上了头灯,但在骑行中并不太容易识别路况。只能跟着路中的白漆线慢慢行进。
到达龙楼前的几公里正在施工拓宽路面,随时会有卡车从身边擦过,在头灯的照射下眼前顿时一片尘雪。此后再也不敢在海南的夜晚赶路了。
晚上九点的时候到达龙楼的飞登驿站,发现大门敞开,里面空无一人,等到冲了澡,开始洗刷衣服的时候,才吵吵嚷嚷的进来一群人,当时以为是老板回来了,还等没开口,就有个小哥迎上前来:“你就是老板吧” 真是让我苦笑不得。后来走西线的时候碰两个车友,才知道驿站的老板前一天接待了一个车队,一起吃着烧烤喝着啤酒,聊着聊着就跟着车队跑去环岛了,只是随意又任性啊。所以当天入住的佛山大学车队9人,加上同样独行的海南本地小伙和我,从入住到离开都不知道老板长啥样。期间我还帮老板给一对情侣办理了退房。差点真的以为自己就是这家驿站的老板了。
Day3:龙楼—铜鼓岭—石头公园—东郊椰林
早起动身,却不小心吵醒了同室的海南小K。他本打算跟随佛山的车队出发,结果被我的一包泡面收服,愿意结伴同行,这一路上没捡到妹子,也只好凑合一下了,哈哈
小K——长得一点也没有海南特色的澄迈小伙。因为失恋跑出来虐骑,跟我这失业的也算是同为天涯诗(失)人了。入住驿站的时候,前台都以为我俩互换了身份证的头像,我想要是自己再拉个尾腔,大概可以冒充海南土著了。
本想登上铜鼓岭一览月亮湾,却因为山上施工被门卫拦在了山脚下,几番恳求都不给放行,后来在门卫的指引下来到宝陵河的入海口。
海边散落的石头上爬满了螃蟹,一见人来,钻地的钻地,跳海的跳海,一溜烟全没了踪影,于是开始翻石头,抓螃蟹。
被河流和海浪夹击的小岛
随后前往石头公园
从两块大岩石的中间望过去,可以看到对岸的航天发射塔
好想坐在这里看看火箭发射升空的场景
看!火箭!!!
一杆钓双
从未见过的螃蟹,带着裙边护甲, 貌似能像乌龟一下把脚缩进蟹壳的下方,让想要吃它的家伙们束手无策。
禅意的钓客
公园里的石头千奇百怪,或许在很久很久以前,它们是一群生活在南海的海怪,因为跑到人类的世界捣乱,被某个超凡的能人石化成了海边的巨石。
傲娇的鱼怪
肥胖的巨鳄
连体的双头龟
渔民在新的一年重新出海,点燃的鞭炮大概是为了吓跑海里的怪兽
一侧是浅湾细沙,风平浪静,另一侧却是礁石排布,巨浪拍岸。经历十里不同的天,再看千米不同的海。不得不给这个淡定拍照的姑娘点个赞。
这架势好像要把石头给拍碎了
告别石头公园来到东郊椰林
在高耸成荫的椰林里穿梭,大概是这些天以来最舒服的一次骑行体验了。椰子树在海南并不稀奇,但像这样成片的天然椰林就很稀罕了。其实还挺担心会被成熟掉落的椰子砸中脑袋的。
每一条这样的小路都通向椰林深处的某户农家
一棵棵椰树笔直挺拔,近在眼前的硕大椰子却让人可望不可及,一番寻寻觅觅后终于找到一棵斜倒的椰子树,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来示范一下猴子偷椰。
关于椰子的外形曾经让我困惑了好久,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搞不清楚它到底是长啥样的。明明电视里长在树上的一个个都是青黄光皮,到了超市却变成了棕毛糙皮的圆球,而标签上分明写着“椰子”两字,毋容置疑。听小K解释才知道,超市里卖的只是椰子的内核,大概就类似于我们吃桃子剩下的桃核。因为椰子的外壳厚重又不能食用,为了减轻运输的重量通常要将它劈开剥离。但这样的椰子通常是老椰子,因为只有充分长熟后,才会形成厚实的白色椰肉和紧贴着的一层深棕色坚硬的薄壳,而老椰子汁水少,椰肉口感干硬,适合用来切丝干制后做成椰蓉,这一点跟南方的笋倒是差不多。
让小K帮忙挑了一个椰子,喝完椰汁后再让老板劈开吃椰肉。嫩的椰子只有薄薄一层柔软椰肉,用勺子挖着吃,有点像带着嚼劲的果冻。
路上偷了几个番石榴,其实跟石榴完全不是一回事,区别之大就像在讨论番茄和茄子。不过真的很好吃啊。
逢桥必拍的帅小伙,喜欢在大桥中间摆拍。
Day4:东郊椰林——博鳌
凌晨的时候下起了阵雨,甩干的衣服又给淋了个透。预报说是会转多云,只好将行李打包后坐等雨停,顺便将换洗的衣服用电扇吹干。到8点半的时候还没有要停的迹象,由于要准备开学返校,小K要在3天内赶到三亚,当时就决定一个小时后冒雨也要赶往博鳌。所幸半小时后雨势就开始转弱,得以顺利出发,到达博鳌的时候,驿站老板说连着几天都是阴雨天气,倒是你们一来就放晴了。看来真是交了个好运。
路边的茶店,坐着很多喝茶聊天的海南人。海南男人在外人眼里有个很不好的印象,那就是懒。因为你总是会看到他们大白天的啥事不干,光坐茶店里让女人伺候着喝茶闲聊。后来厚德客栈的老狼告诉我,这其实是对他们的一种误解海南人大多以打渔和种植为生,而这边地处热带,气候炎热,中午的时候太阳暴晒得厉害,所以他们总是摸黑早起出海或到地里干活。等到我们游客睡个大懒觉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已经干完活回来,这才到茶店喝茶稍作休息。
过了长坡镇往潭门方向行进的时候,感觉就像进了一个大果园。隔上百来米就有人出售地里现摘的水果。10块钱3个的菠萝,5块一个的椰子,3块一斤的菠萝蜜。地里的菠萝总让我想起电影里的手雷,好像拔起一颗扔出去,就能炸开花来。单株的菠萝只能结一颗果实,采摘后就得将土地翻整后重新种植,而新的菠萝苗要等到两年后才能采收。
巨大的菠萝蜜就像冬瓜和榴莲的结合体。老乡告诉我他种的最大一颗有现在的两个大,百斤重。牛顿当年要是坐在菠萝蜜树下,估计得给砸成脑残了。
潭门的渔船
顺利到达博鳌玉带滩
朦胧的远山,俊秀的海岛,博鳌的海景有一种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层叠交错的海浪,就像中学实验里的干涉波的现实版。
海滨酒吧公园,这里就像一个用废弃木船和珊瑚礁石搭建起来的古老村落。
亚洲论坛到此一游,虽然不知道各国的领导人每年跑到这里都聊些啥
Day5:博鳌——港北码头——大花角——石梅湾——日月湾
定了闹钟看日出,还没到点,驿站就已经开始骚动起来,那是一群精力旺盛的骑驴迫不及待地要对着大海嗷嗷叫了。此时的天还微微亮,太阳藏在海底下,而人们已经早早的撑开了三角架,真是让人兴奋的晴蓝天。
出门的时候这位大哥还在客厅酣睡
跨过万泉河就算告别了博鳌,清晨的河面薄雾萦绕,分不清河中小岛上驻立的是南海观音还是妈祖,但这个时候的博鳌真的有点像是仙境了。
今天的天好蓝,云好白,而且就那么矮矮地飘着,像是吃了太多的奶油,撑得浮不起来。同样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只要骑上远方的山就能把头插进松软的云里,顿时两条腿又开始充满了力气。
离开国道前往飞登路书中提及的大花角,一头钻进了乡野小道,田间的草地上有那样几头牛,散着步,躺着身,在阳光下慵懒地吃草。心中不由的回响:好想就这般幸福地做一头牛。
刚摘的大椰子,热情的大姐给挑了最大的一个,喝完整个肚子都鼓了。
从港北坐渡船到对岸半岛上的盐墩渡口,这个狭长的半岛像个天然的堤坝,围起了海南最大的内海,而这里就是内海的出海口,每到台风肆虐的时候,大小渔船就会来到这里躲避风浪 。这片水域还是和乐蟹的主产地。所谓的和乐蟹其实就是我们老家的青蟹。
渔船上下排列的电灯,是晚上捕鱼时用来吸引鱼群的。看来海里的鱼也像飞蛾一样,把渔船的灯光当成了平日里借以指引方向的月光。如果真是这样,或许我该找个铁锅升起炭火,再系上绳子让它随波飘向大海,等上些许时间,大概就能收回一锅喷香的烤鱼了,哈哈。
这才是正宗的盐水鸭。
在当地驴友的指引下从左侧土路来到大花角, 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错过而一路骑到下方渔船停靠的渔港。无论是谁到了这里大概都会为眼前的巨石岗感到惊叹吧。想着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何会如此松散的堆砌,是像地震龙卷般惊天动地的出现,还是如海浪冲沙般日积月累的结果。我光着脚爬进巨大的石堆里,有时四脚并用在石背上攀爬,有时在如山洞般的石缝间穿梭。 表面粗糙的颗粒磨的脚疼,暴晒后的石头也十分烫脚,却只想要往里再多爬些。这是一处奇特地不像天壮观地又不像人为的景象。整座山就像被瞬间重击的钢化玻璃一样,“哗”地一声散碎成一堆的石块。让人不由的联想起雷神的锤子和石堆深处可能埋藏着的神秘宝藏。
“这条鱼怎么总在水面上又来游去”“它是被浪打晕了”,记得自己听到这个回答时就像是有人一脸严肃地告诉我有一头猪撞树上了,紧接着的反应就是兴奋的脱掉了裤子,完全忘了自己那臭烂的泳技(在三亚被一群人怂恿着都没敢下海),直到准备下脚的时候才发现,四周被海水浸润的礁石上都长满了锋利的牡蛎。而就在这时候又飘来一团黑物,仔细一看竟是我的骑行手套,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等过了半个钟头回来的时候这条鱼还在水面晃荡,偶尔吧唧一下嘴巴,一副鄙视的表情。
躲到石头下乘凉
大花角——石梅湾——日月湾
在大花角玩得忘了时间,上路后开足了脚力猛踩,却遇到拦路的牛群。
在海南湿地里到处瞎晃的鸭子
美到难以形容的沿海山地路段
让人无比眼馋的海岸别墅
夕阳下无比耀眼的金色海湾
石梅湾
Day6:日月湾——三亚
根据飞登的路书,从日月湾到三亚有两条路线。一是上高速,骑行12公里后,经香水湾转乡道到陵水,海南的环岛高速不设收费站 (但海南的油价相应的要比内地高),所以高速入口无人监管,除自行车外,高速公路上甚至能看到拖拉机和牛车。另一条则是经187乡道,翻过一座大山后,穿插到G223国道,与前者相比这条路线不仅距离远 (多出十几公里),而且其中有两段坡度较大的山路,十分考验体力。一起入住日月湾的两个车队都选择上高速直达陵水,他们担心队里的女生体力跟不上,临近三亚的时候有将近10km的路段在施工,路况很烂,如果天黑前不能通过则十分危险。但再三考虑后我还是决定穿插到国道,除了担心被车撞外,主要还是觉得高速太没意思,想弥补一下不能走中线翻山的遗憾。“我打算翻山绕行,要一起吗”没想到小K也爽快地答应了。这个之前只在市里骑车绕圈的小伙,第一天还以为会跟不上被其它车队捡走,不料却一路紧跟着赶了上来,昨天甚至跑到了我的前头。
日月湾虽然进行了初步开发,但各项基础设施都还不完善,昨晚旅店所在的小区停水,水龙头到早上都流不出一滴水。本想起早进景区找个厕所冲洗一把,结果唯一的厕所却给封死了。不过日月湾清晨的景色倒是十分漂亮。
海之门。总觉得会有一条海豚从中间的大海中跃起。
深情眺望大海的小伙,大概之前甩他的是条半人半鱼吧。
海南很多地方都供奉妈祖。据说妈祖是宋代某个渔村的美女,台风过后常组织抢险救灾,给伤员医治疗伤,深受海员的爱戴,是当时水手心中的女神。
天空万里无云,只有远处的山顶上总有一团久久不愿离去的云朵,听着很像白云和青山的爱情故事吧。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因为海边的清晨温度低湿度大,空气的水分接近饱和的状态,这时候海风裹挟空气吹向海岸,遇到山的阻挡而被迫抬升,进一步降温导致空气中的水分过饱和析出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了云。眼前的这座山形似并立的手掌,对气流的阻挡抬升作用尤为明显。
当看到一处清澈的溪流时,我两便迫不及待的跳下车冲了过去。长途骑行中,汗水流了干,干了流,裤子上,袖套上,都析附着白沙般的一层细盐,身体像刷了油后又在沙滩上滚了一圈,这个时候再没什么比痛快的洗个澡更能让人感到舒服惬意的了。
连接国道的这条山路很陡,很多地方只能下车推行。与其说是骑行倒不如说在徒步登山,快快到山顶的时候经过一片菠萝地,地里的菠萝已被采收,但路边停放的三轮车上还堆着一些熟黄的菠萝。我跟地里的老乡说要买一个解渴,他却免费送给了我们,临走的时候还往驼包里硬塞了一个,说是地里留剩的,吃不完也是烂掉。菠萝和香蕉一样,为了便于长途运输,都是在还未熟透的时候就被采摘,而车上的这些是因为当时个头太小或品相不好而被留剩在地里自然成熟。但这样的菠萝却是最爽口最清甜的,可以不浸盐水直接吃。
从山顶下来后,不用蹬脚,就一路溜到了国道。这算是完成了第一段爬坡。沿着国道继续前行,在万宁西部边界还阻隔着一座分界山,翻过这个山头就算是到了陵水境内。这大概是东西环线上最难的一段爬坡路。因为山势陡峭,所以公路被设计成S型盘绕上山,即使这样道路的坡度还是很陡,于是只好调成最低档速,在S型的山路上再绕s蛇形上山。对于我这样重装上路的,要比直接推车省力些,不过要注意往来车辆。在山顶的分界碑处大家都会停下休息或拍照,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个聪明的家伙在地上打了广告:“住房40元,前方17km。”看来他早已经料到,当大部分人爬上这个坡的时候,基本上都只剩半条命了。
跟小k在山下的水库会合,把老乡送的另一个菠萝也解决了。像西瓜一样切瓣后,直接拿起来啃,当时真的是如饥似渴,以至于啃得太薄不小心让边上的齿叶割破了嘴唇,那模样大概就像一只吸血鬼在啃菠萝。
陵水酸粉和鸡屎藤。海南跟其它南方城市一样主食大米,但它比任何地方都热衷于将米像小麦一样碾磨后做成条粉。而且每个地方还各不相同。海南粉,抱罗粉,后安粉,陵水酸粉……粗的细的圆的的扁的……让人傻傻分不清楚。而后者大概也属于一种粉,只是它是用植物的枝叶捣烂后制成。人流网希望所谓的鸡屎藤不是指一种招公鸡喜欢,给它们站坑拉屎的植物。
到达三亚的时间刚刚好,从厚德客栈的阳台上可以看到海南最美的日落(至少是我见过最美的)
杨子——厚德客栈老板,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飞盘排球唱歌跳舞样样精通,潜水游泳捉鱼抓虾不在话下,目前光棍一条,如需深入了解,欢迎入住厚德客栈。杨老板给你既打广告又招亲的,看到给个红包吧!
狼哥——进门的时候杨子正领着外国友人在外头转悠。客厅坐着一个壮实的……我有点不太确定该称呼他为大哥,大叔,大爷还是杨子他爸了,哈哈。长得有点像健身版的那个朝阳区吸毒被抓的作家。不过容易猜到的是他大概是北方人,一个常年在外游走的老驴。只要你愿意听,他的故事花几天几夜都讲不完,如果他隐藏的身份里没有小说家,那他一定是我见过最传奇的一个人。眼前抱着狗的这位,人称狼哥,可以确定的是他是名退伍老兵。当年骑车环游中国,骑废了一个膝盖,现在跛着脚走路,目标却升级成了骑着哈雷环游世界。说起他的哈雷摩托,那又是一件相当神奇的经历,当年狼哥拉着一火车厢的衣服跑到边境跟俄国人做生意,那时候的市场里还流行以物换物,俄国佬骑着摩托跑到狼哥的摊位前说要他的那几箱衣服,他一瞅那摩托竟是哈雷XX(记不得型号了),就指指对方胯下的车,然后伸出两个指头,示意他拿两辆这样的车来换。俄国佬只好领他到家里看,里头停着川崎xx,宝马xx...好几辆神车。狼哥又相中了一辆川崎xx。后来他卖掉川崎还了本钱,再骑着哈雷回家。之后,狼哥经常带着那辆车参加哈雷迷的聚会,其中有个特有钱的老板,收集了各个年代的哈雷车,每次聚会的时候轮着开过来展示,可唯独缺的就是狼哥座下那一辆。人家愿拿北京的一套别墅换,狼哥也没心动,说自个对哈雷那个着迷,不比他少,多少也不给。像这样的故事要是当时记下了可以写满硬币后的一大空白本子。比如骑车环游欧洲的时候被某个最小国家(虽然印象中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但也不止狼哥说的几个足球场大)的国王接待,硬是要他那件花格T恤,以为那就是中国服。他从德国买了摩托骑回中国,结果过边境时交的税比新买一辆还贵...而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是在当天晚上11点多,狼哥接到一个电话,突然蹭的一下从长凳上弹起来“...编号...收到...” 没等挂下电话就抓起外套往外跑。成都的大姐问“老头跑去干嘛了”。我也是一脸茫然。等到他回来已经第二天,狼哥说有辆车闯进了凤凰岛,结果门卫拦错了车,把一辆领导人的车拦了下来。貌似这个退伍老兵之前还不是个一般的兵。
成都大姐和她闺女坐在中间的大姐我不太记得她是哪里人,但她爱听赵雷的《成都》,所以姑且就当她是成都来的。在见到她女儿前,我还以为是杨子的女友。大姐举止优雅,端庄漂亮,坐一块讨论的时候也绝不会像我和杨子那样突然情绪激动的要为自己的观点争辩,而她似乎也不需要工作,带着女儿到处旅游。她的女儿是个乖巧讨人喜欢的小姑娘,只是有时候穿着内裤就在屋子里跑,哈哈。
两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见了他们之后开始怀疑那个国家的人是不是都特有语言天赋,能说上6国的语言,汉语,俄语,土耳其语...,而且不是一般的流利,全程汉语沟通讨论毫无障碍。而我光是6个国家的名字都记不全。这两个男生通常在凌晨一两点的时候跑去酒吧,然后早上七八点回来睡觉。好像这个屋子有两个不同区制的时间。
来自波兰的英语老师如果没听错的话,她目前在长春师范大学教英语,在来中国前还去过美国等其他几个国家,波兰的医疗技术很发达是她引以为豪的地方。这个姑娘喝起啤酒来很豪爽,直接拿起酒瓶灌,大概是被东北汉子给练出来的,杨子特意让我坐她旁边当她的翻译,当他让我将下面这句玩笑话翻译成英语而又不能让她误解时,我顿时脑子搅浑成了一瓶浆糊。“在中国直接哪起酒瓶干的都是酒鬼 ” “酒鬼?...特别能喝酒的?....视酒如命的?...鬼,鬼,鬼...靠,怎么翻译啊!!!” 当时已经惭愧到无地自容了,感觉10年的英语都是白学的。杨子不得不找来那个哈萨克斯坦小伙来解围。
是三个同我一样的骑友,坐我旁边的兄弟简直就是麻雀里毕忠良的翻版。而他的同学直接带着上司跑来骑行,他们从三亚出发,东线出中线回,逆时针环岛。
忘了介绍躲在桌子底下的那只狗。既然是狼哥的狗,我们就称它为狼狗吧。这狗特怕人,只要狼哥不在,谁来都躲得远远的,从后头偷偷上去摸它一把,就跟吓破了胆似的惊跳着跑开。狼哥说常年带它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跑,一年到头见不着几个人,所以才这般怕人。
番茄牛腩大锅炖,杨子的厨艺真的没话说。
Day7抵达三亚就算是完成了海岛东线的骑行。小K去年来过三亚,所以未打算逗留,匆匆地买了今早的火车返回,而我则准备休息一天,再继续西线的行程。
三亚天空的蓝似乎是一种清澈透明的蓝,像是真空室里调出的颜色,不落一点灰尘。即使是早晨的太阳都十分耀眼,从半山上看去,阳光下的整个城市显得格外明亮整洁。
树荫下满头白发的老人们在齐声合唱,歌声如海风般悠扬动人,让人回想起小学音乐课的场景木制的脚风琴,明亮的教室和歌声飘荡的空旷操场。也许他们已经老的不能再跑,无法再跳,但依然可以精神抖擞的高声歌唱,唱出他们内心的样子,就像童年的模样。
有时候你分不清,到底是天空映蓝了大海,还是大海衬蓝了天空。
半岛的西侧有一处留存不多的小渔村,沙滩旁的树木枝叶茂盛,给人们提供了一片可以乘凉的树荫。这里游客不多,只有些年轻的父母和老人,领着蹒跚走路的孩子在海边玩耍。周围的一切缓慢而安详,如果坐下身,闭一会眼睛再睁开,会以为到了某个偏远的小岛,或是时光退回到了从前的某个时刻。
来到海南的这些天,让我有了一个小小的心得你可以跟大人们了解工作生活,美食和风景;听老人们讲解风俗习惯,历史和故事,但只有调皮捣蛋的小孩才知道那些有趣的事。所以不远处的四个小朋友一定在鼓捣些好玩的东西。
“嘿,你们在干嘛” “在找乌贼卵,看,就是这个”说着他们把最大的一串拿给我看。眼前的东西就像一串半透明的葡萄,只是每一颗都带着尖。但自己当时的第一印象是这应该是一种海藻,因为它并不像之前见过的其它的动物的卵那样,有深色的卵黄。于是我继续问:“它真的能孵出小乌賊吗”“问他,他之前养过,但给养死了”这下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认为这不过是小朋友们对字面意思的误解而抱有的幻想。所幸当时还不至于自以为是地告诉他们“真相”,因为不久我便在淘宝网上看到了售卖的乌贼卵,照片跟今天看到一模一样。我顿时对自己的一番草率推论感到羞愧,仅仅因为与经验不符和没有先例就认定了这件事不可能,不就同样成了一个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的人。
傍边捡海螺的大姐正拿着挫刀一样的小铁棍在海边搜寻。她不断的将棍子戳进淤泥里,可以准确地识别几厘米下抵触的是石头还是海螺,然后将它们从泥里快速的挑出来。不知道这是不是受到了一旁长嘴海鸟的启发。
海南人似乎把所有的贝类都称之为海螺,尽管有些没有螺旋型的外壳。
退潮后,一位村民的网笼里钻进了三条大海鳗和许多岩蟹。
半岛的一侧是淳朴的小渔村,另一侧确是豪华的大酒店
下午杨子组织到附近最美的海滩玩耍,发现就是早上经过的小东海。看来自己对美景还是有一种天然的嗅觉的。从大东海赶回来的时候比集合时间早了很多,坐在椰子树林里,看远处的村民打渔,真的是在拿一根长棍,使劲拍打海面,似乎是要把水里的某个东西拍晕。
小东海似乎集合了三亚海滩的所有特点,这里被群山围绕,有豪华的酒店,成片的椰林,清澈的海水和洁白细腻的沙滩。不长的弧形海滩天然的被分成了三个区域。左右两侧是珊瑚浅滩,中间突然下陷形成一片深水区。右侧地势最高,退潮后礁石直接裸露,可以捡贝壳,找海螺。中间水深浪小适合跳水游泳,从这里可以驾驶帆船和海上摩托到远处的大海遨游。左侧的浅滩最深处齐腰,有很多村民在那里浮潜抓螃蟹。
扑通扑通跳下水
杨子昂首阔步地迈向大海,颇有些英勇就义的气势。
冲着穿比基尼的外国美女,两位骑友厚着脸皮挤进去玩排球
跟同样不太会游泳的“毕忠良”大哥在海边拍照留念
因为我是美食爱好者,所以先给大家穿插一下三亚的海鲜美食,不得不吃,让你流连忘返的海鲜。这是在三亚有名的第一市场吃的海鲜,去的一家叫四川小胡子,是好朋友推荐的,果然没让我这个吃货失望,味道很好。
蒜蓉开边蒸大龙虾,肉非常Q弹,一整只大龙虾都是我的,满满的幸福感。
辣炒蛏子王,这个蛏子王的肉是真的多,而且辣炒的又入味,很好吃。
辣炒芒果螺,我们要的大芒果螺,肉也是非常饱满的,而且很嫩。
辣炒基围虾,最常见的基围虾,因为新鲜的原因特别好吃。
Day8三亚—莺歌海
在三亚的两晚上,都是过了凌晨一两点才爬回去睡觉,大家喝点酒聊着聊着就到了第二天。早上出门的时候杨子还在倒头大睡,看样子估计是要睡到大中午的。昨晚,杨子的黄姓朋友带了他的表弟给我们认识,小伙刚来三亚,在一家房产中介找了工作。作为大哥的黄显然认为自己有义务带表弟出来见识一下世面,多结交些朋友“阿强,这两天工作上的问题都可以说说,让这些有经验的给你出出主意。” 这样的话题着实让我紧张了,关于这一路的见闻和感想还可以谈谈,工作和规划, 就像欠了许久的债,被提起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如何解释。正如刚见面时杨子说的“你是一点都没变啊” 我知道他的意思大概是你怎么还跟刚参加工作的那会一样。同样有个人曾告诉我“如果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的打理好,那他也是没办法过好两个人的日子的。” 那时起就一直在想怎样才算能够独立的生活。是否意味着可以独自完成环岛骑行,炒菜煮饭喂饱自己,亲手建造自己房子还是...当我努力一项项完成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还是原来的样子。反而像黄和他表弟一样的人,他们努力在三亚,在北上广打拼,学着融入他们所憧憬的圈子的生活,尽管有时候显得有些局促笨拙,故作姿态,但谁会嘲笑一个踉跄地学走路的婴儿,虽然样子难看,但作为婴儿就算之前爬的再好,也不可能一直手脚着地地爬行。在我看来他们才是勇敢的满怀梦想的人。
西线的太阳同样灼热,但却感受不到凉爽的海风,要比东线来得闷热。听当地人说这边很少下雨,即使要下也是小雨而且会很快就停掉。喝了点酒的脑袋到现在都有点难受,走出没多远便感到腿上没劲,在一处贝壳墙下稍作休息。不像东线以旅游业为主,西线还保留着许多渔村,可以搜集到数量众多的贝壳。数以百千的各类贝壳在精心的排列下组合成十分漂亮的图案。
由于西线有三分之二的路程远离海岸,大部分骑友会选择在三亚结束行程,或走中线返回海口。所以这边的沙滩即使临近国道,也很少有人光顾。到达龙栖湾的时候实在热的不行,买了半个大西瓜,狼吞虎咽地啃掉一半后,就挺着个大肚子躺在树荫下打盹。这附近的海滩基本上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面貌,但并不比东线更有特点。只是风平浪静,干净整洁些。东线由于洋流携带大量的垃圾从海南岛擦过,加上无人清理,那里原始的沙滩上方,往往堆积着成片的垃圾。
傍晚的时候到达莺歌海镇。小镇紧挨着大海,干净宽敞的马路走到头就是沙滩。在镇上逗留的时候没拍下多少照片,下面只好借用重庆兵哥等人的。我们同天入住驿站,但直到离开的时候都没照上面,反倒是在两天后去儋州的路上碰到。
到过莺歌海的骑友,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这个温馨的驿站。刚到镇上的时候,跟着导航骑过了头,来到附近的另一家民宿,里头出来一个头发花白的大爷,我问大爷这是不是517驿站。“517就在斜对面,那边挺好,你住那也行。”大爷一边说,一边走到路中间,指着爬满绿叶的院子。驿站是两个双胞胎姐妹开的,阿畅说他临走合影的时候才发现是两个人。两姐妹长的很像,站一块的时候还是很好区分,妹妹更加开朗健谈,皮肤也晒得黑些,可能也是为了让外人更容易辨认,两人的穿着打扮很不一样,姐姐扎着马尾,戴窄边眼睛,妹妹则盘着头发,戴黑框眼镜。但对不知道情况的人来说,这样有时反倒更加让人困惑,在外面吃过晚饭回来,突然发现之前领着我到房间,带着我熟悉驿站的姑娘一下子变了身,眼前给我倒茶的这位长的好像,但分明又不太一样。这样的似是而非真的很容易让脑子混乱掉的
两姐妹是当地人,自己刷漆布置把房子改成了驿站。来这边的基本上都是骑友。我是第二个到站的,比我先到的是个退休的老大爷,我来的时候已经出去镇上溜达了。双胞胎的姐姐告诉我莺歌海的落日很漂亮,不过还有一个钟头才下海,从驿站到海边走过去不到十分钟,洗漱后过去时间正好,回来的时候继续走过路口就是吃饭的地方,小镇的夜宵很多。所以对于镇上好吃好玩的事两姐妹都会事无巨细的讲给你听。
阳台的每根柱子上都住着这样的两窝燕子,不知道是不是人们错把燕子当成了莺,才把这里叫做莺歌海。
听同行的骑友说莺歌海是海南最佳的日落拍摄地,而那些时常在傍晚悬浮天际的变幻莫测的云正是莺歌海日落特别壮美的原因。但明显今天的云朵太给面子,一来来了一大群,把主角都给挤下海了。
莺歌海用来拖运网具和海鲜的牛车。“看到没有,那牛车跑的还挺快”傍边看日落的大爷兴奋地冲我说,后来我两就边走边聊,一起吃了饭,然后回到同一个驿站,又走向同一个房间,原来他就是比我先到的大爷。老大爷刚退休独自一人骑行,跟我是相反的骑行方向,大爷告诉我从这里到海口有很多的坡,中间路程长,住宿的地方少,会很难。他之所以逆行,是想趁着一开始精力足的时候把最难的一段骑完,到了东线就可以慢慢骑,随时停下来休息。而先走东线的很多人却是这样打算的:“先骑着看看,要是骑不动了,就直接从三亚回去,反正好的风景都集中在东线。” 第二天还没亮,大爷就起床了,说自己是老鸟先飞,趁早上凉快,多骑些路。
回到客厅的时候,妹妹小蔡给我和大爷泡了黎茶,平时不怎么喝茶,却一下子喜欢上这个茶叶的味道,大爷还追问哪里可以买到,一定要带些回去。听小蔡解释这不是从一般说的茶树上的采摘的,而是另一种植物的叶子。不过确实好喝。后来还端来了亲戚送的哈密瓜,教我跟大爷解各种扣一块的铁环。我俩都感觉自己像是贵宾了。
九点多钟的时候,广西过来的一群学生在楼下喊着要去抓螃蟹,原来前天晚上入住的一群人在妈祖庙前的礁石附近,抓回来小半桶螃蟹。姐妹说虽然个头不大,蟹黄却很多,这下惹得他们嘴馋了。我也要了手套,戴上头灯,跟过去凑热闹。
不过我们的运气又不太好,潮水迟迟退不下去,只能逮到零星几只爬上沙滩的螃蟹,还不够每个人分一只的。回去的路上碰到准备去海边撒网捉龙虾的老乡,几个人一下子又来劲了,结果老乡扫兴地说他是站在齐腰的水里,就算跟过去也看不到。不过龙虾的诱惑实在太大,几个人决定先去吃碗清补凉再回来,说不定那时候潮水也退了,还能赶上老乡提着一网龙虾回来。可惜到还是成了遗憾。潮水退得很慢,漆黑一片也看不到老乡的身影。倒是莺歌海加了冰淇淋的清补凉确是海南最好吃的。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我们看到了海南马路上躺尸最多的生物——老鼠。夜黑星高的晚上,光线昏暗的街头巷道,走上几步就有两三只从眼前四下逃窜,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恐怖片一样的场景。这些数量巨多的老鼠都是晚上跑到晒在沙滩上的渔网里,捡食残留的小鱼小虾的。闲逛的时候,姐妹俩见我们迟迟没有回来,就骑着电动车出来找我们,等到回到驿站已经快半夜12点了。
走的时候没有跟俩姐妹合影,拿兵哥等人的照片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这对双胞胎姐妹和莺歌海的美景。
其实莺歌海的盐场离小镇还有不少路,虽然附近的盐场很早就被人们熟知,但这个镇长久以来却一直安静的待在海南的西南角。这大概是从前海南岛上最最普通的一个海边小镇。但正因为普通的少有游客,才最像我脑海中的海南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