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带桥,斑竹乡的历史遗存
一座石拱桥下,螺溪河水静静地流淌。两边的竹林,舞弄着万般风姿,似向人们述说着身边一草一木的故事。
在高坪区斑竹乡滩头坝村,当地人称的御带桥,带着浑身的杂草和滚圆的梯坎,伫立在螺溪河上,遥望远方那一片罩着薄雾的田野。田野深处,昔日的一片斑竹林早已作古。当地人为了纪念那一片竹林,“斑竹乡”名由此而来。
乡名蕴含厚重的乡土特色
位于高坪长乐与胜观之间的斑竹乡,有记载的历史很短。1951年,这里建乡后仅一年便并入长乐乡。1951年前,斑竹乡的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它只作为长乐乡的组成部分,扼守着这一片浅丘之地。
1956年,斑竹乡的版图从长乐乡划出,成立单独的乡并保留至今。行走在斑竹乡田间地头,很少有斑竹的影子。既然连斑竹都少见,当地乡名为何要叫“斑竹”呢?
2012年,当地搜集整理民俗文化,集结了一个小册子,上面有一篇文章,讲述了斑竹乡名的由来。
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长乐至胜观公路修建前,斑竹一带没有公路,人们当年赶场到长乐,或从长乐至岳池,全是走小路。原斑竹乡老政府至庙子沟村一组一带,生长有一片斑竹。特别是已故村民蒋传国的宅基处,斑竹生长得十分茂盛。一条小路从中穿过,留下一片阴凉。
当年,过往人们多习惯在在此小憩。久而久之,这片斑竹林成为这一方水土的象征。后来,有人在斑竹林四周建起房子,于是有了人居住,时间再长点,当地有了场的雏形。而这一历史性变化究竟始于何时,当地没有记载。
1956年斑竹乡建置后,却依旧没有“当场”的概念。当地人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或到长乐或到胜观。,斑竹场一直不逢场,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里还是不当场。
螺溪河上唯一的历史遗存
斑竹乡可圈可点的历史,当数御带桥。
御带桥距乡政府不远,桥下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着。“这就是螺溪河,这一段属于螺溪河的上游。”河对面,一钓鱼的村民指了指河面说,从这里再向前,就是螺溪河的源头。钓鱼的村民姓蒋,当地人,今年60多岁。农闲时来此钓鱼,已成为他的业余爱好。
螺溪河上,坐落着一座石拱桥,桥虽然不高,但显得十分“苍老”桥梯和桥面上,长满了杂草,桥面两边的杂草属于藤蔓类,大部分伸出桥面,垂挂于桥拱上空,远远看去,就像一道装点拱桥的绿色帷布。
御带桥两边的石梯有9级,石梯的边缘十分圆滑。桥的顶部呈长方形,当地人介绍,历史上,桥顶建有桥亭,供来往路人小憩。
这座桥修建于何时,当地没有记载。不过,关于桥名的来历,却有一段未经考证的传说。
相传明末时,张献忠率部攻入四川后,带人在四川各地选址营建都城。一天,他领着一伙人从金城山方向而来,进入斑竹乡境,来到螺溪河边一石拱桥上。时值正午,天气又热,一伙人走得累了,张献忠下令就地休息。张献忠坐下后,将身上的腰带解下。一伙人休息了约两个时辰,起身离开。
张献忠走后,当地村民来到桥上看稀奇,结果发现张献忠的腰带忘了拿。后来,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并称帝。当地村民得知后,以张献忠在此桥上呆过并遗留腰带为由头,将此桥取名“御带桥”。
穷山沟出了个全国典型
斑竹乡历史上虽然难觅重大事件和人物,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地却出了个轰动全国的“典型”人物。他就是已故的当地人酆斯云。
2008年春节前,记者曾到斑竹乡采访过酆斯云。当时正值隆冬,酆斯云家远离公路,坐落于一片竹林深处。当时老人身着军大衣,手提烘笼烤火。提及当年自己的举动,他称多亏胡耀邦的帮助,才使他重获新生。
酆斯云家世代为贫农,旧社会时他靠打长工为生,与人一道走遍了原南充县农村。新中国成立之初,酆斯云回到家乡,参加家乡土改,一度任工作队副队长。土改结束后,他担任了长乐乡乡长。
后来因工作不顺心,酆斯云产生了“30挑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灶头”的想法,想回家过小日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酆斯云的想法被深入基层的新华社记者知晓。在田间地头,这位记者与酆斯云交心,酆斯云将心中的想法和盘托出。后来,新华社这名记者以酆斯云为素材,写了篇新闻稿,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一时间,酆斯云在全国出了名。而他“革命到头”的思想,在当时令人不齿。紧接着,轰动全国的“酆斯云思想讨论”应运而生。面对来自各方的批评,酆斯云的情绪降到零点。
就在酆斯云处于人生低谷时,时任川北行署主任的胡耀邦向他伸出了关爱之手。一天,正在家里的酆斯云接到县委办公室电话,称胡耀邦叫他到办公室去一趟。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情,酆斯云走进胡耀邦的办公室,准备接受严厉批评。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胡耀邦与他的谈话如同拉家常,批评的话也让人能接受。在胡耀邦的办公室,酆斯云受到了胡耀邦的批评、教育和帮助,随后还让他重回工作岗位,让他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认识提高了”。
果然,在后来的工作中,酆斯云在基层努力工作几十年,直到退休。
竹编工艺品亮相世博会
漫步斑竹乡场头,路边家家户户编织竹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斑竹乡虽然斑竹甚少,但慈竹却多了去了。正因如此,当地的竹编工艺声名远播。
斑竹的竹编史始于何时?当地无人说得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坪区(当时为南充县组成部分)的竹制品走俏全国,并占据着相当份额的市场。其中,大部分来自斑竹。”这是去年春,当地申报“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时,写入上报材料中的一段文字。
在当地上了年纪人的回忆中,当年斑竹的竹编即竹器,大都以生活用具为主,比如背篼、垫席、箩筐、簸箕等。“10多20种竹编器具,畅销国内市场。”在斑竹乡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田仕珍的记忆中,她还是小娃儿时,就听老人们说,斑竹的竹具被火车拉向全国。这对当地大多数连火车都没见过的乡下人来说,此情此景很是稀奇。
“那时,来自河南、河北的采购员住在场上,四处收货发货。”场上居民、83岁的田大爷说,当年他帮着张罗收货,每天挣几毛、块多钱不等。“外地人评价,斑竹的竹编制品做工精巧、质量好、样式新。”田大爷认为,这可能是斑竹竹编当年被市场看好的原因。
进入新世纪,斑竹乡的竹编史上发生一件大事斑竹竹艺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公司+农户”让当地竹编农户抱团闯市场。
几年来,当地的村民在外来能人陈波、万学的帮助下,让竹编从生活走向艺术殿堂。2010年起,一批又一批精致的竹编工艺品在斑竹面市。2010年8月,斑竹创作的竹编工艺品《兰亭序》、《五牛图》等亮相上海世博会,从而使斑竹的竹编开始登上艺术殿堂。
2011年,当地创作的竹编工艺品《五牛图》,获浙江杭州举办的旅游博览会金奖。从此,斑竹竹编与旅游结缘,当地独具特色的竹编一条街应运而生。(记者 李波 文/图)
4/4首页上一页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