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2万+款产品。
作者|谢康玉
近日,欧盟将31种有致癌、致突变或生殖毒性风险的化学成分,列入禁用于化妆品生产的名单中。该禁令将从2023年12月1日起生效。公开征求意见截止到2023年1月16日。
这31种化学成分包括溴化铵、二苯酮、啶虫脒、2,4,6-三(1,1-二甲基乙基)苯酚、二醋酸二丁基锡、2-乙基己酸及其盐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31个禁用物质中,有12个存在于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中,另有6个在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中,它们分别是二苯酮、茶碱、印度楝(MELIA AZADIRACHTA)叶提取物、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喷替酸、喷替酸五钠。
《中国化妆品》在查询上述几个成分发现,涉及二苯酮的产品有3300+、茶碱有200+、印度楝(MELIA AZADIRACHTA)叶提取物有6100+、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有8200+、喷替酸有67、喷替酸五钠有3700+(以上均包括已注销产品)。
展开全文
其中,涉及产品最多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主要被用作柔润剂、成膜剂,在美甲类产品中的使用较多,且成分排名靠前,通常在前五位。
涉及产品数量仅次于前者的印度楝叶提取物,是一种皮肤调理剂、头发调理剂,有促进伤口愈合、抑制真菌活性、抗头皮屑、抑制痤疮的作用,常用于修护、祛痘类产品。
喷替酸五钠是一种螯合剂,广泛存在于各种化妆品中,可防治化妆品中金属造成的败酸、易色等不良现象;可避免水剂类化妆品香精析出;可使乳化类化妆品不易分层、稳定体系;避免微生物利用金属元素加速繁殖等。
二苯酮是一种化学防晒剂、稳定剂,在防晒产品中主要被用于紫外线吸收剂。这一老牌防晒剂一直以来都颇具争议,2019年FDA所做的临床试验中,就曾指出该成分可通过涂抹进入血液,且是同类成分中进入量最高的一个。有研究认为它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和激素水平,有潜在的遗传毒性,这使得这一成分被很多成分党所摒弃,不过目前依然有很多产品中添加了该物质。
茶碱和喷替酸相对涉及的产品较少,前者是一种防晒、抗氧化剂,后者和喷替酸五钠的功能类似,是一种螯合剂。
参照过往欧盟禁用成分的标准,上述这些成分应该均是在欧洲化学品管理署(ECHA)的风险评估委员会评估后,被分类进了具有致癌、致突变或生殖毒性的成分中,且经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CS)评估,这些成分不符合CMR物质豁免使用的条件,即无法论证在特定使用条件下是安全的,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比如在去年闹的沸沸扬扬的成分,吡硫鎓锌,这个已有60多年历史的常用去屑剂成分,在去年底被欧盟通报禁用,在今年3月被正式禁用。
这一成分在2018年被欧洲化学品管理署(ECHA)的风险评估委员会(RAC)分类进入生殖毒性1B类后,随即进入欧盟的禁用程序。虽然它被SCCS认定,在浓度小于1%的情况下添加是安全的,但由于不具备不可替代性,终被禁用。
虽然业内此前预测这一成分也即将被国内技术规范所禁用,但至今,吡硫鎓锌仍在国内可以被正常用于化妆品中,且作为去屑剂的最大允许浓度可达到1.5%,高于欧盟发布的安全标准1%。
众所周知,欧盟的化妆品法规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全也最为严格的标准,只要发现某种物质对于消费者存在潜在风险,即会采取严格的监管标准,不是禁用,就是设置非常低的使用剂量限制。
此前不乏有很多成分被欧盟禁用后,仍可在国内正常使用,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吡硫鎓锌,还有再早一些的四氢吡喃氧基苯酚、二羟基丙酮等。
也有大量成分在被欧洲禁用后,被国内效仿。比如2021年国内新增的17种化妆品禁用原料中,有很多都是早年就被欧盟所禁用的成分,比如过硼酸钠2010年就被欧盟禁用,硼酸2019年被移入欧盟化妆品禁用名单,万寿菊花提取物/油也是在2019年就被欧盟禁止添加进化妆品。
而在当时的《化妆品禁用植(动)物原料目录(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禁用目录的更新是参考国际法规相关规定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规调整。
也就是说,近期欧盟禁用的这一批成分虽然短期内不会影响到国内市场,但可能存在国内监管在后续跟进的可能性,毕竟和国外禁用原料标准同轨,是近两年国内原料监管的一大方向,所以作为品牌方需要防范国际标准变化所可能产生的风险。
成分党对于欧盟新增禁用成分的关注和扩散,也可能使得目前在国内合法使用的一些原料被消费者质疑,还存在一定舆论风险,品牌方同样需要提前有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