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身为85后的刘娜越来越怀疑,自己的一天不止有24个小时。否则她不能解释自己一天怎么可以去那么多地方,见那么多人,抽血抽到手酸,采核酸采到胳臂疼。
没错,刘娜是一名护士。
这种怀疑大约是从2020年4月开始的。在那之前,刘娜的工作和千千万万的护士姐妹差不多。早晨7点多到医院开始一天的工作,给病人输液、抽血、换药、清创,回答病人提出的关于病情、医生、收费等等的各种问题,中午吃完饭能休息1个小时,下午5点多下班,一周值2个小夜班1个大夜班。
变化是从刘娜加入运动员专用门诊开始的。
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是中国冰雪医卫生保障定点医院。这是一家骨科专科医院,在运动员医疗保障方面深耕超过15年。在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后,德尔康尼整体占用了原国际医疗部区域,建成了全闭环的绿色通道,做到了运动员和普通病人完全隔离。
从那以后,来德尔康尼测核酸、抽血、做体检、做治疗的运动员一下子就多了起来,全部29支中国冰雪国家集训队的所有运动员几乎都来过德尔康尼。运动员门诊里有一间屋子,里面两个大架子上,整齐码放着超过2000份运动员健康档案。而这还只是运动员,国家队的教练员和工作人员也都在保障之列。
对于刘娜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工作不再局限在医院内,而是频繁的上门服务。服务的主要内容就是采集核酸和抽血。从2020年4月1日第一次上门开始,到2021年10月,刘娜和姐妹们上门400多次,抽血9200多人次,采集核酸的次数达到了惊人的3.6万多人次。
数量只是一个维度,这些人次分布在不同的地点,主要是不同的冰雪项目训练基地。首体,首钢,二七,奥体中心,北体大,老山,延庆,崇礼,天津蓟州,河北秦皇岛,河北涞源,河北承德坝上,内蒙古乌兰察布……
另一个维度,是频率。运动员抽血检测生化指标,需要每两周一次。采集核酸的频次更是从最开始的两周一次,变成了一周一次,有些时候根据疫情变化,一周需要上门采集三次。
还有一个维度是,采集的血液或者核酸样本,要求在第一时间送回德尔康尼医院。
这些决定了刘娜和她的同事们像地面陀螺,旋转在以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为中心的不规则轨道上,从医院拿走空的采集管,再把完成采集的交回到检验科。这个过程无限重复。
一转就是几百天。
随着冬奥会逐渐临近,不少国家集训队陆续到外地或国外训练或参赛了,需要上门服务的队伍少了。
,来看看11月15日这一天的“旋转轨迹”,还是一派忙碌。
这一天清晨5点,车辆大灯切开初冬北京清晨浓浓的黑暗,宣告了忙碌的一天开始在太阳升起之前。
05:00
第一个出发的是刘彤,目的地是100公里外的天津蓟州,短道速滑国家集训队某训练基地。
05:50
李静静也出发了。她的目的地要比刘彤近很多,是距离德尔康尼15公里远的奥体中心,正在那里训练的冰壶国家集训队,正等着她上门采血、采核酸。
0700
刘娜出发了。因为她和同事范安丽、洪亚新三人组是今天上门团队中人数最多的,她们的目的地是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需要采集核酸的人数也最多,400多份。因为要带走的采集管和试剂比较多,所以刘娜三人组6点20就到医院了。
0800
留下姜红玉,和财务人员李菁岩当“留守儿童”,运动员门诊护士长李冬梅也上门了。她带着护士武永进,去给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采集核酸。她们到了以后才知道,她们的工作地点是室外。当时室外的气温是7摄氏度。
0930
李静静第一个完成当天的采集任务回到德尔康尼。把采集的试管交回检验科后,她替换姜红玉,和李菁岩一起继续“留守儿童”。换人不换车,姜红玉坐在李静静刚坐过的车座上出发了。她的目的地是90公里外的延庆某训练基地。
10:30
刘娜三人组也回来了。范安丽没有下车,同事把400多人份核酸采集管交回检验科,还帮她把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上门核酸的空管放到了车上。
1200
除了路远的刘彤和姜红玉没有回来,其他人都回来了。吃一口饭,整理一下下午上门的采集管和条形码,她们又出发了。
13:50
刘娜和范安丽去二七基地,全员采集核酸。15:30,两人回来。按计划,她们要出发去崇礼两个训练基地为运动员采血。因为路途较远,她们要在那儿过夜,第二天一早,准确地说是清晨三四点钟采血后返回。但因为最新的防疫政策,崇礼上门计划取消了。
这样的一天,刘娜和姐妹们已经觉得轻松不少了。
这就是中国冰雪医疗卫生保障定点医院——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参与冬奥保障的护士,“轻松不少”的一天。
为了圆满完成冬奥保障任务,德尔康尼200多名医护工作者一直在全力以赴。其中的护士们,她们都和刘娜一样,是80后、90后的小姐姐,是“梦向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锦”的白衣天使。
但她们将路走在脚下,用青春担当重任,用奉献书写梦想,成长为值得中国冰雪信赖的德尔康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