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电极植入大脑后为抑郁症患者带来新希望

  • 生活知识
  • 2023-09-16 09:34
  • 来源:www.renliuw.cn
  • 生活知识

 11月19日,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成立,主要涉及神经疾病和精神疾病两大领域,其中精神疾病分中心设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七医院),神经分中心设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揭牌
“对于脑科学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前沿的研究领域,在早期时,我们研究认知,现在则研究更深层的精神、情绪等。依托浙江大学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优势,再有浙大精中(杭七院)临床实力的加持,相信我们这个中心未来从学术到运用一定能做出特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达到引领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对脑机调控在精神疾病领域的前景充满信心。
成立仪式上,浙大二院脑科中心、神经外科主任张建民教授和同行们分享了一个最新的好消息——
11月17日,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神经分中心团队在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完成了省内首例重度抑郁症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张建民开玩笑说,“这凑巧是我们向研究中心成立献上的一份礼物,说明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上的转化进一步取得突破。”
挂靠在浙大二院的“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神经分中心”,目前共有专设床位25张,重点聚焦于难治性癫痫、帕金森病和抑郁症与强迫症、卒中后偏袒等四大类重大疑难疾病的脑机调控创新诊治研究。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团队曾荣获国内人工智能科技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一等奖。
二十年重度抑郁,他决定尝试不一样的治疗
37岁的李先生(化名)是一名严重的抑郁症患者,20多年来终日郁郁寡欢、心情低落,吃遍了各种抗抑郁的药物,依然无法走出阴郁的情绪。
 
今年10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给像李先生这样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带来了一线希望。
研究人员通过10天的神经电生理活动监测,锁定了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发病时产生的标志性电信号,随后将微型感应电极植入到监测位置并进行深部脑电刺激,从而让患者的病症得到缓解。
这项研究成果在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神经分中心团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方是饱受病痛折磨、渴望尝试新治疗手段的抑郁症患者,一方是深耕脑机接口技术多年、迫不及待展开临床研究的科研中心,双方在兄弟医院的牵线下一拍即合,开启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临床探索。
团队事先对李先生的病情进行了充分的评估,认为符合临床研究的手术指征。11月17日,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功能组组长朱君明教授作为主刀,在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对李先生实施脑深部核团电极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经电生理监测,显示信号良好,术后复查片子电极位置位置精准无误。李先生生命体征良好,术后第二天即下床活动,目前在进一步观察当中。
张建民说,目前患者刚做完手术不久,还需要长时间的追踪随访来观察脑电刺激的效果,“我们的目标是让他的重度抑郁时间缩短、程度减轻,并且以后应用到更多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上。”
他们植入电极后,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在“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神经分中心”,张先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前已有多位深受顽疾困绕的病人从中获益。
今年3月,张建民和朱君明教授团队完成了由浙江大学脑机接口临床转化研究团队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闭环脑机接口神经刺激器(Epilcure)首例植入手术。
 
基于闭环脑机接口神经刺激器(Epilcure)
患者周女士33岁,癫痫病史长达19年,每个月癫痫发作高达20-30次,每次发作时手抽筋、麻木,长期服药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她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植入的闭环神经刺激器可进行经电生理诊断与神经电刺激治疗,也就是说,当周女士癫痫发作时刺激器才启动刺激治疗,从而有效阻断随后可能出现的癫痫大发作。手术后,周女士临床上未出现癫痫样抽搐症状。
 
张建民和朱君明展示电极植入位置
2019年8月,张建民团队在高位截瘫志愿者张先生(化名)脑内植入了Utah阵列电极,从此他开始了用意念与机械臂“对话”的生活。
张先生是一位72岁高龄的退休教师,因一场意外车祸导致颈髓重度损伤,成了一名高位截瘫患者。植入电极后,他经过每天的日常训练,慢慢学会用意念控制机械手臂进行三维运动,完成进食、饮水和握手等一系列上肢重要功能运动。
患者用意念操控机械臂和张建民握手
张建民表示,未来分中心将再接再厉,继续在脑机调控领域为中国脑医学与脑科学注入强劲的创新活力,并重点在重度精神疾病、不可逆性运动功能障碍、难治性癫痫等领域开拓出新天地,力争成为国内顶级、国际领先的“产学研”优势平台。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