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大学一堂独特的“时代音画”通识课成为校园热点。社会学院与音乐学院的教授联手,以音乐旋律为线索,带领学生们穿越历史长河,国歌的诞生与发展。课堂上,原本以为会沉闷无聊的学生们,却惊喜地度过了一段热烈而充实的学习时光。
这堂思政课如何成为“圈粉”课程?又如何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工程中的佼佼者呢?上海大学走出了一条全新道路。教师告别单打独斗,“项链模式”促成跨学科联袂授课,打造青年成长的肥沃土壤。量身定做的课程将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为青年打下坚实的中国底色,引领他们在新时代追逐梦想。
在这堂“时代音画”课程中,互动参与掀起热潮。从晚清时期的国歌到激昂的国民革命歌曲,教授们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讲述,引领学生们感受国家、民族的时代脉搏。学生乐团现场演奏国歌,全场齐唱,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有听课教师表示,这门课程看似文艺作品的讲授,实则紧扣时代进程中的中国主题。音乐教授带来艺术视角,社会学者则提供文化视角,共同使思政课堂更具思辨性、人文性和趣味性。
课程主策划人之一、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表示,课堂成功的背后是授课团队的辛勤付出。他们精心备课,对教学内容、流程和方法进行反复打磨。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回答好一个问题:青年如何在新时代中定位自己、迎接挑战?
从2014年始设的“大国方略”,到如今的“时代音画”,这些为“90后”大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越来越受欢迎。顾晓英表示,“大国方略”系列课程从社会热点和大学生需求出发,引导他们感受时代、理解中国,养成家国情怀。
那么,“大国方略”课程为何能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顾晓英将其归因于“项链模式”——思政教师作为“项链”基底,联袂经济、历史、法学等各领域教授,形成育人的集成效应。名家大咖的加入,为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学科视角,使课程更具吸引力。
在这门课程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听到了理论知识,更找到了共鸣和对未来的思考。一位学生在听完一位杰出青年科学家的分享后深受感染,表示要在这个时代靠自己的努力大放异彩。另一位学生则表示,课程带给她的是对创新的启发和对未来的指引。
上海市教委表示,正在积极推进更多“中国系列”品牌课程的建设,使其成为师生喜爱的热门课程。通过集体备课等多种形式,将十九大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堂,努力为当代青年打好中国底色,引领他们在新时代逐梦出彩。
上海大学的思政课改革是一次生动的教育实践,它证明了思政课可以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这样的教育环境,无疑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