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染病,在我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我们仍然依赖于传统的粪查虫卵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敏感性不足,已经成为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近,第二军医大学的潘卫庆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出了可以用于诊断血吸虫病的标识分子,这一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发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克莱夫·席夫教授对此评价极高,认为这一研究将极大改进血吸虫检测技术,为全面客观评估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程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潘卫庆教授率领的“疟疾、血吸虫病防治基础研究”团队,联合了同济大学医学院、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热卫系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进行研究。他们建立了一个融合分泌蛋白高通量筛选的技术平台,从基因组范围内大规模筛查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识分子。经过不懈努力,他们从200多个血吸虫分泌蛋白中鉴定出了一个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识分子——SjSP-13。该分子的诊断敏感性比传统方法提高了6倍,为解决现有诊断技术敏感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潘卫庆教授指出,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控的总体策略是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而及时发现感染者并对所有感染者进行有效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途径。由于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是以低度感染为主,因此需要高敏感度的技术来诊断低度感染者。SjSP-13诊断分子的发现,将为血吸虫病的总体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对我国乃至全球的血吸虫病防控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全球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血吸虫病,保护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