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为“艺术治疗”(Art Therapy)呢?让我们一同其内涵。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治疗协会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艺术治疗为非语言性的表达和沟通方式。这一领域有着两大核心方向。
一曰:艺术创作即治疗。此过程中,人们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段缓和情绪上的紧张与冲突,进而促进自我认知和成长。每一个笔触、每一色彩都是情感的流露和表达,是内在世界的真实写照。
二曰:将学习艺术应用于心理治疗之中。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产出的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联想,对于保持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作品不仅是创作的结晶,更是心灵深处的对话。
艺术治疗,如同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传授着操作技巧与材料的使用方式。但艺术治疗所关注的并非最终的产品,而是个人的内在经验。治疗的每一个环节——过程、方式、内容以及产生的联想,都反映出个人的人格发展、特质和潜意识。每一幅作品、每一次创作都是对心灵的触摸和。
从专家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治疗的两大核心模式。一是心理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模式,它运用艺术作为非语言的沟通媒介,借助创作中的联想和诠释来释放负面情绪,解开内心的纠结。另一模式则更侧重于艺术的本质,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缓和情感冲突,提高洞察事物的能力,从而达到净化情绪的效果。
两种模式共同的特点在于,都将艺术作为表达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的桥梁,通过创作释放情绪,澄清旧有经验,并在将意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现阶段的需求与情绪。经过分享和讨论,个体的人格得以整合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群体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显著变化。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艺术教育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其心理完善。台湾师大健康中心的儿童绘画教学以及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小学音乐教学等实践案例,充分证明了艺术在本质上具有治疗价值。班主任、特殊班的老师和家庭辅导员都可以运用艺术技巧来辅助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在美国,以治疗为取向的艺术教育课程具有多元化的形式。这些课程的实际目标包括发展手部操作技能、动作模式、社交沟通能力等,并鼓励观察、识别环境、刺激想像,强调创意和提供有意义的经验。通过这些课程,个体能够从控制媒材和工具的使用上获得掌握环境的能力,鼓励自我认同,从而达到治疗的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