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背景下的基层医院生存挑战
随着民众对医疗改革的强烈呼声,我国医改正面临诸多改革领域。一些地方已为此做出努力,在这一进程中,一些医院却出现了在大力改革下“被改死”的现象。这导致许多县级医院对医改试点持谨慎态度,担心成为改革的“试验牺牲品”。
试点,通常意味着优惠政策先行,改革能得到较为宽松的环境。按理,医院作为改革主体,应主动争取试点资格。县级医院却流露出对先试先死的担忧。这种担忧源于“配套政策不完善,补偿机制不健全”。换言之,改革的不确定性让医院看不到得利的一面,反而看到了待遇福利被削减的负面影响,管理者自然会感到担忧。
卫生部的卫生工作要求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正在加大,整改全方位推进。以破除“以药补医”为核心,推进管理、补偿、人事分配、采购等多方面的综合改革。但改革的具体程度和方式由地方自行决定,这也使得改革充满不确定性。
实际上,地方医改过程中已出现一些医院因改革而陷入困境的案例。如南京龙潭医院,原本是一个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区级平民医院,却因人才流失变成空壳;安徽的仁济医院也因改革而不得不关闭。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基层医院受政策变动的影响之大。
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对基层医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能面临诸多困难。医院的担忧源于对改革的缺乏预期,缺乏安全感与信心。要想改变这种心态,就必须给改革明确的预期。应明确补偿机制,给出令人信服的标准与承诺。还需要合理的规划,避免一着不慎导致基础薄弱的医院难以维系。
是否应该遏制公立大医院的过度扩张,给予基层医院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在编者看来,医改是大势所趋,能解决医患纠纷和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但医改不应急功近利,否则一些医院真可能成医改的牺牲品。我们期待的医改,是能够真正惠及百姓、促进医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