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近期,国家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填补了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空白。这一指南对苯、甲醛等八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进行了明确限值,旨在保护乘车人的健康,该指南将于明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随着汽车数量的迅猛增长,车内环境的问题逐渐凸显。据统计,国内九成新车存在空气污染问题,甚至使用多年的旧车也难以达到合格标准。车内空间狭窄、密闭,污染物不易挥发,尤其在夏季阳光照射和冬季开暖气时,车内污染物会大量聚集。
据国家室内环境与室内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介绍,车内污染之所以危害巨大,主要是因为存在苯、甲苯、二甲苯等八种致癌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来源于汽车配饰、内饰以及生产所需的稀释剂、胶水、油漆和涂料等。发动机排出的有害废气也会危害健康。
宋广生强调,冬季车内污染问题尤为严重。在晴朗天气时,可以适当开启车窗,让发动机排放的一氧化碳等废出。在雾霾天气下,应避免开窗。空调系统的清洁也非常重要,研究发现车内50%的霉菌和70%的螨虫来源于此。长时间停车时,应关闭空调,以防中毒。
新车往往面临更严重的污染问题,尤其是甲醛和苯的污染。甲醛主要来源于座椅、车顶装饰等内饰材料,而苯则主要来自地胶。对于新购车辆,除了日常通风外,还可以在车内放置活性炭、柚子皮或菠萝、柠檬等热带水果。这些天然的“空气清新剂”有助于净化车内空气。不使用车辆时,可以在车内放置一小桶清水和醋,以进一步净化空气。
车内空气质量对乘车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新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为监督部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汽车生产企业选择安全材料提供了指导。作为车主,我们也应该关注车内空气质量,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