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刚6岁,今年秋季入学上一年级,疫情之下有大把时间在家教学,在他的意愿内每日识生字量40个左右,还制定了12天挑战500字的识字计划。
我们是怎么识字的呢,又是怎么让孩子愉快接受的呢。
在他更小一些的时候,读故事,看绘本 发现他更愿意接受听的,看书只喜欢图画的,有意识的引导他去认字,没有合适的方法也就没有成果,久而久之家长也放下了。到4/5岁看绘本上一些常用简单的字,偶尔自己能读出来,当时还蛮兴奋的,那就多陪多读吧,读着读着发现问题了,明明是认识的字,换了一个故事就不识了,非常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
在一次道教文化交流的场合(那天刚好领着孩子),有缘结识一位国学读经的老师,经过跟老师的交流和现场对孩子的识字教导,对在家系列性的识字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认知和深刻的认识。
回去就给孩子配备了系统性学习的识字教材,都知道中国有5000多年的文化宝藏,如何挖宝却不得法 ,入宝山而空手回的十有八九。
学校教育体制里教中文一直犯有“四会同步”的误区,导致学生认会4000个汉字需要12年的时间,这种极低的认字教学效率使学生们严重的错过了建立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机,故而大多学生不喜阅读。教改新课标里虽然加大了对小学生识字量的要求,但在教学方法上并没有改变。
小孩子在不认得几个字就上学了,认字量少,认的字不够扎实,自然就没有阅读能力——即是中文程度低。中文作为百科之母的工具学科学习其他科目的能力皆来自中文,所以孩子在校学习是非常吃力的,况且当下数理化等课程编排的难度比孩子的能力成长又提早了若干年。(我家在读五年级哥哥的数学题有些已经是以前初一的内容)
南怀瑾先生说“汉字是打开中国文化宝藏的钥匙,钥匙拿不到手,宝藏打不开。”
古圣先贤在关于儿童启蒙也留下了诸多良方,强调了早期识字的重要性
《教子良规》中说“既令就学,每日指令,习作习近,十字第一,读书次之。”
《塾中琐言》中说“蒙童未经读书,先令认字。”
《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识字时,专心致志于识字,不要打算读经。”
我国记忆专家王维说“没有任何活动能向文字在开发智力方面达到那样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诚然,许多智力活动都能使孩子聪明起来,但都是局部的、零散的,其效果都有一定的限度,而识字可以使智能和知识系统化,并且在此基础上的智力开发是无止境的。”
教孩子认字的过程中也是断断续续,有孩子的因素,更有家长(我)因素,没能持续有效的进行识字。直到此次疫情爆发,滞留在家,孩子从以前每日10字,到20、 30 、40的识字量并持续稳定。
人类的幼儿期最长基本上是13年,而人类不只是跟父母学习,还让他跟老师学。而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师,要懂得教育的道理。
把握教育的时机,
把握教育的内容,
把握教育的方法。
【千字文的识字复习】
欢迎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