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三忙的面馆20年里搬迁6次,见证了赵疃社区的变化
一提起“山西老安刀削面”,赵疃社区的居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除了店里的刀削面做法正宗、口味纯正外,店主安三忙更是整条街上的老熟人。安三忙今年58岁,是山西运城人,1995年带着妻子和儿女来到潍坊,开了这家刀削面馆,如今已经整整20年。20年里,安三忙一直生活在这条街上,他的店是整条街上的“老字号”,他也成了居民们口中亲切的“老安”。
安三忙和他的刀削面馆
客人都走了
他才能吃饭
1月6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位于新华路与桐荫街交叉口东侧的“山西老安刀削面”,见到了刚刚忙碌完的安三忙,他坐在一张饭桌前,正在喝一碗冒着热气的面汤,看样子是刚刚吃完饭。“叫我老安就行,他们都这么叫我的。”老安喝了一口面汤说道。
“开饭馆的就是早晚两头和中午忙,其他时间还算清闲。”老安一边说着,一边瞅了一眼旁边正在吃饭的女婿郭二强,“基本上没有客人了,我们才能吃饭。”
记者看到,店里此时只剩一位客人在吃饭了,安三忙的女婿郭二强和另一名工作人员正在吃中午饭。“面馆现在基本上都交给女婿打理了,我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到饭点的时候过来给他们帮帮忙,忙完了我就回家歇着,或者到处转转。”老安告诉记者。
七人来潍打工
只留下他一个
1995年下半年,37岁的老安与村里的其他6个人一起,来到潍坊打工,7个人来到之后,分别从事了不同的行业,那时的老安并不会做家乡的刀削面,最初的时候在一个老乡开的刀削面馆里打工,并学做山西特色面。
“当时出来没别的想法,就是想挣钱。老家在农村,就在黄河滩边上,以种地为生,真正的靠滩吃饭,不发水的年份收成还好点,黄河水一泛滥,庄家就全毁了,一年的收成都没有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过得很艰苦,为了把日子过得好一点,我们就从家里出来了。”老安告诉记者。
当初之所以选择潍坊,老安说“那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去哪里,只是因为有个老乡在这里开店,说是不错,我们就一起来了。”当初一起来的7个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陆陆续续都走了,如今只剩下了老安。
六次换地方,始终没离开这条街
老安告诉记者,1995年的赵疃和现在相比,完全是另一个样子,“那时候,这周围方圆好几里地全是农村的平房,一栋楼房也没有,不像现在,举目所望全是楼房了。”
20年里,老安的面馆一共换了6次地方,店面也从一开始的小铁皮屋、小瓦房等变成了现在的沿街房,但他一直待在这条街上,从来没有离开过。“可以说,我是看着这条街上的商铺一间间开起来的。”老安说。
老安告诉记者,最初,他的面馆只是新华路上的一个铁皮屋,冬天没有暖气,屋子外边结的冰有多厚,里边结的冰就有多厚,只有在下面条时靠着热气暖和一下。“一碗面条大碗的一块五,小碗的一块钱,比现在便宜多了。那时候开面馆的人少,不像现在这么普遍。”一个月下来,老安夫妻能挣到1000元左右,一年能存5000多元,他们觉得很满足。
20年了,他已经是这家店的招牌
老安的父亲是村里的文化人,做了二十多年的村支书,从小对老安和其他兄弟姐妹的教育都比较严厉,受父亲的影响,老安虽然读的书不多,但有一套自己的做人原则。
其中,热心肠的他是最明显的一个特点。20年里,除了过年过节回家,老安都是待在潍坊,吃住在这里,已经成了半个赵疃人。虽然开着店,却从没影响过他帮助人,左邻右舍的只要有事,他都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活就赶过去,无论是对待邻居、朋友,还是来吃饭的顾客,他都实实在在、诚实守信。多年来,老安已经成了面馆的招牌,很多人来吃面不是冲着面来的,而是冲着老安来的。
在他把面馆交给女婿打理以后,仍然有大批冲着他来吃饭的顾客。“他们来的时候看见做面的不是我了,就以为我不干了,到处打听我,我女婿就一遍一遍地跟他们解释,店还是原来的店,面还是原来的面,只不过做面的人年纪大了,换了年轻的。”老安笑着说道。
面馆后继有人
如今,58岁的老安越来越感觉体力跟不上了。早前,妻子回到了山西老家,儿子和儿媳来到潍坊帮他开店,前几年,儿子和儿媳又回到了山西,现在在老家经营一家婚纱店,生意很不错。儿子儿媳回山西后,老安的女儿和女婿又从山西来到潍坊,接管了他的面馆。“面馆是我二十多年的心血,现在我老了,经营不了了,就把我的孩子叫来继续经营着,不会轻易放弃它的。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个谋生的手段,还是我在潍坊20年的见证,倾注了我20年的心血和名声。”老安告诉记者。
现在的“山西老安刀削面”经营的有声有色,老安也非常欣慰,时不时的到面馆搭把手帮帮忙,闲暇的时候他就串串门、逛逛街,过得怡然自得。
文/图 记者 孙永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