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贴秋膘。除了吃肉,还有另一种鲜味备受吃货们的宠爱,那就是秋季的藕。
虽然一年四季皆有藕,但入秋后炖上一锅藕汤,软糯滋润,才是真真的秋日风味。
眼下正是藕的丰收季,作为南方“水八仙”之一,藕一直占据餐桌的一席之地,炸藕夹、排骨藕汤、藕丸子、糯米藕……
不过,吃藕这么多年,关于藕的各种传闻,你真的搞明白了吗?
究竟几个孔的藕最好吃?给藕打孔的工人究竟是谁(误)?藕带是藕的小时候吗?今天就来刨根问底地吃一回藕!
不吃这种菜,不算过秋天
文 | 阿信
来源 | 中信出版社
01
展开全文
吃藕上千年,中国独有的莲藕文化
莲藕原产印度和中国,至今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广泛栽培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早在《尔雅》中,就有对莲藕最为原始的记载“荷,芙蕖……其根藕”。
不过,不要误会,藕并非莲花的根,而是莲花的茎,藕上的须才是根。
中国人吃藕的历史也很早,比如大名鼎鼎的马王堆汉墓中,就曾出土过一锅莲藕汤,藕片清晰可见。
北魏《齐民要术》中,就已经有了蒸藕的做法,把藕擦洗干净,切去藕节,用蜂蜜灌入藕孔,再用酥油面封住藕孔,蒸熟,食用时要去掉酥油面,倒去蜂蜜,把藕切片供上。这种做法,已经颇有今天糯米糖藕的影子。
北宋时,一些地方的特产藕已经“一战成名”,比如湖北浠水巴河藕,苏东坡就专门为其写下一首七绝(美食文中,吃货东坡虽迟但到)
巴河有藕天下奇,洁身方正举世稀。
体长三尺无瑕疵,心多一窍有灵犀。
神品有花难移种,灵根独恋故乡泥。
七百年间为贡品,佳藕天成列御席。
到了明代,《嘉靖常熟县志》中有“藕,滨湖人以种植为业,其佳者视横塘所产”的记载,表明当时就已经有农人以种植藕为业,莲藕的经济价值被发掘。
如今,莲藕种植也给不少乡村带来了经济效益。图源新华网
由于莲藕含有淀粉和蛋白质,含糖量也很高,野生藕也曾在古代饥荒年间充当粮食。
爱食藕的古人,自然也发现了藕的口感有粉有脆,在《随园食单》中,袁枚就表达了自己对脆藕的偏爱
熟藕
藕须贯米加糖自煮,并汤极佳。外卖者多用灰水,味变,不可食也。余性爱食嫩藕,虽软熟而以齿决,故味在也。如老藕一煮成泥,便无味矣。
纪录片《滋养万物》
莲藕不但可以饱腹充饥,满足口舌之欲,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象,它既可以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也可以是“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婉转愁思。
就连藕断之后的藕丝,也能被文人墨客引申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寓意。
周邦彦写“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断掉的藕丝,寄托的是独自一人的离愁别绪。
而苏轼写“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则用连绵不断的藕丝,喻示爱恋的情思之长。
不过说了这么多,人们最关心的还是一个问题怎么挑藕最好吃?
02
藕,到底该有几个孔?
在吃货们心中,藕分为“脆的”和“粉的”两类,若是炖汤的藕,须是粉藕,若是凉拌、清炒的藕,须是脆藕。
在菜市场江湖流传着“七孔粉,九孔脆”的挑藕口诀,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经验之谈,还是商贩糊弄人的虚假说法?
这得搞清楚,藕的孔到底是什么。(,估计也有人像阿信一样,从未数过藕有几个孔)
作为一种水生植物,莲藕生在淤泥之中,空气稀薄,为了顺利生长,藕就长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孔,来与水面上的部分贯通,让叶片上吸收来的氧气能够运输到地下,让底下的根茎呼吸。
所以大大小小的孔,是藕的通气组织,理论上越多越好。
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的刘义满研究员,曾经专门“为孔撰文”,写了一篇《莲藕与“七孔藕”和“九孔藕”之分吗?》来科普这个问题。
如果不论孔的大小,藕的横截面上都能数出十多个孔。一般说的七孔、九孔,数的是中间一圈的大孔。
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七孔藕”上,中间一圈,除了7个大孔,还有2个明显的小孔。
实际上,在各种藕的横截面上,有9个孔是固定的,就像人有十个手指一样。所谓“九孔藕”,是那两个小孔也发育得比较大(但还是比其他7个孔明显要小);而在“七孔藕”中,那两个小孔有1个或者2个都发育不明显,所以被忽略了而认为是只有7个孔。
还有一些特殊的状况,甚至有多于9个的大孔,就成了“十孔藕”。有些地方种植户,就以孔数来宣传自己的藕有独特之处,其实并没有依据。
孔多孔少,并不决定口感,也和品种无关。
还有一种流传的挑藕方法是“以色辨藕”,白色的藕多为脆藕,黄色的藕多位粉藕,其实这也是毫无根据的,并非百试百灵。
根据刘义满研究员的文章科普,藕是粉还是脆,主要由品种决定,比如粉藕有“鄂莲5号”“鄂莲8号”“鄂莲9号”等,从外观去判断品种,基本上不现实,最直接的方法是询问卖家。
,也可以根据时令分辨,一般夏季6-7月,长江流域的藕挖出来都是脆的。每年的8、9月份,也就当下,正是长江流域粉藕品种的成熟季节。
03
秋风起,吃藕时
说到吃藕,那么湖北人必然是“专家”级别的吃货。毕竟,湖北省的莲藕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全国首位。
湖北有一种特色的藕产品——藕带,藕带又名藕丝菜,形状细长,一刀切下去,横截面如同缩小版的藕。
第一次吃到藕带的阿信(北方人无误了),发出惊奇的疑问“这是什么特殊品种的小藕吗?”
藕带基本可以理解为,小时候的藕。准确地讲,藕带是莲株生长前期形成的幼嫩根状茎,仅仅是根状茎顶端的一个节间及顶芽。而条件成熟后,藕带就会膨大变为我们认识的藕。
藕带原本在初夏上市,但近些年,从四月初到十月都能吃到藕带。藕带的吃法比起藕的多变,更讲究的是保留它最本质的口感脆,嫩。清炒藕带、酸辣藕带最受欢迎,口感生脆,酸辣开胃。
眼下秋风正起,正是丰腴鲜嫩的粉藕丰收之时。
糯米糖藕吃起来别有滋味,口感细腻绵密的藕,中间塞满同样软糯的糯米,再淋上同样是秋天限定的桂花蜂蜜,真是一口把秋天吃进嘴里了。
图源《舌尖上的中国》
想贴“荤素兼具”的秋膘,排骨藕汤是许多人心中的首选。
资深吃货们在这道菜的做法上颇有研究,藕汤一定要用砂锅炖,如果用了铁锅,则会让藕染色发黑,影响了色泽。汤色微微鲜亮发红的,滋味最鲜,藕入口即化,绵软细腻,排骨也是一口脱骨。
藕还可以当零嘴吃,一些北方地区爱做炸藕盒,两片薄薄的藕片中间夹上肉馅,在油锅里炸到金黄,表面微微焦脆,内里酥软。
同样是炸物,武汉人做的是炸藕海,把藕切成丝,裹上面粉,一般不加肉馅,直接下锅,更像是小孩爱吃的零食。
即便是不爱吃藕的人,很多也难逃藕的魅力——秋风正凉,谁能抗拒手捧一碗温润的藕粉呢?
说了这么多,你最爱脆藕还是粉藕,你的家乡有什么藕的独特吃法?不如来评论区battle一下!
参考资料
1.刘义满,《莲藕有“七孔藕”和“九孔藕”之分吗?》
2.曹蓓蓓,王 雨,《中国古代莲藕文化探析》
穿越时空重走中国水果进化之路
漫谈中国蔬菜演变史
《水果史话》《蔬菜史话》
一道菜的背后
其实是一个朝代经济、科技、农业与文化的成就
《餐桌上的中国史》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