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摩托车新手司机在伤亡事故中的比例逐渐上升,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日报客户端的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调查发现,摩托车驾驶培训存在一些问题。在北京的多家驾校,学时制度并不严格,甚至存在“弹性”学时的情况。只要报名者能达到考试标准,即使是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参加考试。这种“低门槛”、应试化的摩托车驾考现象令人担忧。更有甚者,社会上还出现了所谓的“外地团”,声称只需两天就能拿到。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些驾校为了追求通过率,甚至鼓励学员学习三轮摩托车,而忽略了两轮摩托车的驾驶技巧和安全知识。尽管三轮摩托车稳定性较好,易于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员可以轻易驾驭两轮摩托车。两轮和三轮的驾驶方式、操作技巧有很大不同,如果仅学三轮就骑两轮上路,可能会埋下安全隐患。
一些新手司机在拿到后,为了追求刺激和快感,会选择驾驶大排量摩托车跑山。由于缺乏经验和必要的驾驶技能,这些新手司机在跑山过程中容易发生事故。专家建议,新手司机在积累一定经验和技能后再进行跑山活动,并且应该避免在山路竞速和飙车行为。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些新司机在拿到后,会主动选择到专门的安全驾驶机构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他们认识到在驾校学到的只是“皮毛”,为了提高自己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选择继续深造。并非所有的新司机都有这样的安全意识,这让人深感忧虑。
摩托车驾驶培训的问题亟待解决。应该加强驾考制度的监管,确保学员掌握必要的驾驶技能和知识。也需要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让他们认识到驾驶摩托车并非儿戏,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摩托车事故的发生,保障公众的安全。深化摩托车分级制度,提高驾驶技能水平——市民徐先生的建议与思考
摩托车的划分,或许应该更为细致。拥有十数年摩托车驾驶经验的市民徐先生,曾在留学时期取得,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在他看来,现行的摩托车按排量分级的方式,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尝试。从低排量到高排量,逐级考试,每一级别的晋升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这样的制度确保了驾驶者所持有的与车型排量相匹配,有效避免了能力不足的驾驶者冒险驾驶大排量的摩托车,成为潜在的“马路杀手”。
对于驾驶员的培训与考试模式,我们确实需要踏实学习,严格分级考试。徐先生提到的这种培训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驾驶员培训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合格的驾驶员,而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快速通过考试的“捷径”。为此,监管部门应尽快研究,对摩托车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级,确保每位驾驶者所持有的都能与其实际的骑行能力相匹配。
若学车阶段过于追求“速成”、“低门槛”,将培训任务都推到路面上去“磨炼”,无疑是将危险也一并推上了路面。我们需要加强驾驶技能的真实水平评估,严格把控驾驶员的培训和考试环节,确保每一位驾驶者都能够熟练掌握驾驶技巧,了解并遵守交通规则。
在此,流产网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摩托车的分级制度,共同为道路安全努力。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改进,为驾驶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安全的驾驶环境。也提醒广大驾驶者,安全驾驶,文明出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结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让我们一起为道路安全努力,共建和谐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