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哈医大杀医案等热点事件使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引发了广泛关注。为应对这一挑战,各地纷纷行动起来,推出了多种改善医患关系的措施。在山东,家庭医生式服务正在广泛推广,旨在提升医疗服务的亲近性和满意度。而在广州,一系列规范医患关系的政策即将出台,杜绝医闹现象,以保障医疗环境的和谐稳定。
昨日,羊城论坛上的热议焦点之一就是医患关系。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唐小平透露,省人大常委会正准备出台广东省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办法,对医疗纠纷做出明确规定。这一举措无疑将有效打击“医闹”,为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提供有力支持。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傅君舟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昨天,他从早晨8点一直忙碌到下午1点,期间一直未曾离开诊室,连去洗手间的机会都没有。“看病的人太多了。”傅主任表示,他和他的同事们始终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现实中,他们这一群体却感到像过街老鼠一样灰头土脸。
与此多位专家和市民指出,医院投入不足是市场化手段办医院所带来的问题之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医院往往陷入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的误区。广州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虽然广州市对医疗卫生的投入逐年提高,但相较于庞大的医疗需求和GDP规模,这一投入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广州市一年GDP过万亿元,但财政投入医疗卫生仅有37.8亿元,占比显然不足。
面对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到,医生的医德和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样重要。在金钱逐渐取代医德的当下,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的下降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处理好医患关系不仅仅需要出台一系列法规来遏制医闹现象。我们需要从源头上改善医疗环境,重塑医生的职业道德,同时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这需要、医疗机构、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和谐、互信的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