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陷入某件事中无法自拔,或者像家人常说的那样,一条路走到黑,而许多拥有这种行事风格的人却取得了成功。他们的另一面却是固执。那么,固执心理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因素呢?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遇到一些悲情人物。他们并非愚钝,但却经常陷入一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中,无法自拔。尽管周围的亲人、朋友和旁观者不断劝说,他们却始终坚持己见,甚至为自己找出各种幼稚的理由来欺骗自己。直到他们受尽折磨,终于解脱时,才恍然大悟,后悔不已。最近出版的科普杂志《大科技》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
那么,这种心理问题究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它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几位专家。
华夏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曹芬元表示:“执迷不悟指的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正确区分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假设。当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置于现实之上,并过分固化时,就会产生执迷不悟的现象。”换句话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对事件的态度也是由自己的评价所决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执迷不悟的心理时提出,这种现象是由认知失调所导致的。他解释道,人们时常会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这种冲突会导致认知平衡失调,使人们感到难受并试图恢复心理平衡。为了恢复平衡,人们通常会选择两种方式:一是接受现实,二是找到一个理由来维持平衡。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失调——当你做出决定或遇到与你原先的预想不一致的信念、情感或价值观时,所引发的内心冲突和体验到的心理状态。
这种认知失调现象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自我期望、价值观或信仰的坚持与现实的冲突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当人们的经验和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沮丧和迷茫。为了缓解这种心理压力,他们可能会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态度,即使这些信念和态度是不合理或不切实际的。人们在面对困境时需要有足够的自我反省和审视能力,以便更好地应对现实的挑战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理解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和经历也是避免认知失调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沟通,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实、减少心理压力并促进个人成长。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那些执迷不悟的人时,应该尝试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沟通方式,以避免陷入固执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