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众多中老年朋友而言,金钱和退休费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幸福源自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以便更好地享受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老年朋友可能会逐渐出现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那么,究竟何为慢性心力衰竭指南?让我们一同去探寻答案。
目录:
一、慢性心力衰竭指南概览
二、急性心衰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三、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
四、急性心衰的临床分类与诊断
五、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
一、慢性心力衰竭指南概览:
中国的心衰现状显示,至少有420万心衰患者,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如何预防和管理心衰的流行趋势至关重要。心衰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前心衰、前临床心衰、临床心衰和难治性终末期心衰。了解这些阶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于延缓疾病进展至关重要。慢性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性疾病,难以根治,但可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干预来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急性心衰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急性左心衰竭的常见病因包括慢性心衰的急性加重、急性心急坏死和损伤以及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其中,缺血性心脏病是急性心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肌缺血及其产生的心急损伤会使部分心肌处于心肌顿抑和心肌冬眠状态,导致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重症心肌炎等可造成心急坏死,使心脏的收缩单位减少。高血压急症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均可增加心脏负荷。了解这些病理生理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深度解析》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衰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
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其患病率因地区和人口结构差异而异。全球统计显示,心衰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5%-2.0%,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高,达到6%-10%。而我国的一项针对35-74岁城乡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心衰患病率为0.9%,估计有约400万心衰患者,其中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明显高于南方。这种城乡比例和地区分布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地区分布相一致,而这两种疾病正是心衰的主要病因。回顾性调查数据显示,冠心病作为心衰的病因从1980年的36.8%上升至2000年的45.6%,成为各种病因之首。
在病理生理过程中,急性心衰主要涉及到血流动力学紊乱、神经内分泌激活以及心肾综合征等方面。血流动力学障碍包括心排血量下降、血压变化以及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等,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急性肺水肿等。神经内分泌激活则是机体在急性心衰时的一种保护性代偿机制,但长期过度兴奋会产生不良影响,加重心急损伤、心功能下降和血流动力学紊乱。心肾综合征是心衰和肾功能衰竭互为因果的状态,可分为五种类型,其中一些类型可导致急性心衰。稳定的慢性心衰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表现为急性心衰,其促发因素包括药物治疗缺乏依从性、严重心肌缺血、重症感染等。
在急性右心衰竭方面,其多见于右心室梗死、急性大块肺栓塞和右侧心瓣膜病。右心室梗死常合并于左心室下壁梗死,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右心室功能障碍。急性大块肺栓塞会导致持续性严重肺动脉高压,增加右心室后负荷,导致右心衰竭。而右侧心瓣膜病所致急性右心衰竭较为少见,通常表现为慢性右心衰竭的急性加重。
心衰——一个严重且复杂的病症
心衰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其预后严重,各年段心衰死亡率均高于同期心血管病住院的死亡率。其死亡原因主要归于泵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
心衰源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这些损伤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终引发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无力和液体潴留。
进一步来说,心衰的发生发展源于心肌重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其特征包括病理性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凋亡,以及心肌细胞外基质过度纤维化或降解增加。
在初始心肌损伤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激活多种内源性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这些因素的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构,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形成恶性循环。治疗心衰的关键在于阻断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肌重构。
对于慢性心衰(CHF)的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显著转变,从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向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其发展,以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
急性心衰的临床分类与诊断同样重要。国际上虽无统一分类,但根据病因、诱因、血流动力学与临床特征作出的分类有助于理解和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是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
对于心衰的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瓣膜性心脏病心衰的主要治疗是手术修补或置换瓣膜。特殊人群如并存其他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心衰情况,本指南也有专门阐述。
常见的诱发因素,可能会使原本心功能尚可代偿的患者突然发生心衰,或者使已有的心衰症状早期表现出现。这些诱因包括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不足、心脏容量超负荷、严重感染如肺炎和败血症,还有颅脑损害、精神心理紧张与波动、大手术后、肾功能减退等等。急性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发作、肺栓塞、高心排血量综合征等一系列病症也可能触发心衰。
早期心衰的表现可能不明显,仅表现为疲乏、运动耐力降低、心率增加等。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检查时会发现左心室增大、闻及舒张早期或中期奔马律等心脏异常表现。
急性肺水肿是一种急症,可能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喘息不止、烦躁不安等症状。患者可能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血痰。心源性休克则表现为低血压、组织低灌注状态、血流动力学障碍以及低氧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对于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实验室辅助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心电图可以提供心率、心脏节律等信息,并检测出某些病因。胸部X线检查可以显示肺淤血的程度和肺水肿情况。超声心动图则可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监测急性心衰时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相关数据。动脉血气分析、常规实验室检查和心衰标志物检测也都是诊断急性左心衰竭的重要方法。其中,B型利钠肽(BNP)及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浓度增高已成为诊断心衰的客观指标。
一、介绍心衰诊断背后的秘密
你是否了解过心衰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当BNP小于100ng/L或NT-proBNP小于400ng/L时,心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阴性预测值高达90%。如果BNP大于400ng/L或NT-proBNP大于1500ng/L,心衰的可能性则显著增加,阳性预测值亦为90%。对于急诊中明显气急的患者,如果BNP/NT-proBNP水平正常或偏低,那么几乎可以排除急性心衰的可能性。
二、心衰的危险分层与预后评估
当心衰的临床表现与BNP/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时,患者属于高危人群。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标志物的持续升高可能提示不良的预后。心肌坏死标志物则是评价心肌损伤及其严重程度的关键。
三、心肌损伤的深度解析
心肌肌钙蛋白T或I(CTnT或CTnI)是检测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较高的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其水平会显著升高。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的动态变化也能提供有关心肌健康的宝贵信息。
四、急性左心衰竭的严重程度分级
急性左心衰竭的严重程度分级主要有Killip法、Forrester法和临床程度分级三种。这三种方法均将病情分为四个等级,其中Ⅰ级病情最轻,Ⅳ级最重。随着级别的升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逐渐恶化。
五、急性左心衰的全方位监测
对于急性心衰患者,持续的监测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无创性监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床边监护仪能实时提供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信息。而血流动力学监测则适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包括床边漂浮导管、外周动脉插管和肺动脉茶馆等方法。
六、慢性心衰的治疗药物探索
慢性心衰的治疗药物是心衰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ACEI/ARB类药物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们被称为慢性心衰治疗的基石,适用于所有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患者。这一类药物的使用强调终身性,除非存在禁忌证。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ACEI类药物有其特定的目标剂量,这些剂量是根据循证医学证据来设定的。一些研究显示,虽然大多数ARB类药物并未能降低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但在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的基础上,它们能有效地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的联合终点事件。对于那些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如果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推荐使用ARB(推荐级别为Ⅰ类,A级)。对于已经服用ARB并因其其他适应症需要替换药物的患者,可以考虑用ACEI替代(推荐级别为Ⅱa类,A级)。但必须注意,常规联合使用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推荐级别为Ⅲ类,C级)。
在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时,应遵循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的原则,直至达到目标剂量。这类药物的应用有一些禁忌证,包括曾发生喉头水肿、无尿性肾功能衰竭和妊娠等。
β受体阻滞剂自20世纪60年代就被用于心衰治疗。根据指南推荐,所有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都应终身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存在禁忌证或无法耐受,推荐级别为Ⅰ类,A级)。这种药物分为高心脏选择性、非心脏选择性和兼有α和β受体阻滞剂三种类型。优先选择亲脂性、心脏选择性或无拟交感活性的药物,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使用原则同样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至最大耐受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