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期间,短短的一周之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吴秀静就接诊了因气管、呼吸道异物导致生命危急的十几个孩子。这些孩子的致命“凶手”,居然是常见的坚果类零食如花生米、瓜子、核桃仁等。
吴秀静主任向我们介绍了孩子们出现呼吸道异物的原因。孩子们由于好奇心强,且缺乏判断事物危险性的能力,往往抓到东西就往嘴里吃。婴幼儿因为乳牙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将食物完全嚼碎,再加上吞咽协调功能不完善和喉保护性反射差等因素,使得他们更容易在进食时因分心(如哭闹、嬉笑甚至奔跑等)而导致呼吸道异物。
吴主任强调,呼吸道异物是儿科及耳鼻喉科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具有起病突然、危险性大的特点,有可能导致窒息和死亡。当异物被吸入后,会从喉部、声门一路下行到气管、主支气管和叶支气管。最危险的情况是异物卡在喉部或气管里导致窒息。
患儿在吸入异物后,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阵发性呛咳及喘息、声音嘶哑、吸气性呼吸困难和紫绀等症状。严重呼吸道异物窒息的临床表现为小婴儿无咳嗽、无哭声、无声音;儿童不能呼吸、不能咳嗽、不能说话;大孩子则会有双手卡在喉咙处,表现出惊恐的状态。这些情况需要紧急处理,否则可能会因窒息而危及生命。
吴秀静主任提醒,对于怀疑有呼吸道异物的患儿,应尽快送往具备救治条件的医院,如能够进行儿童内窥镜检查的医院。而对于已经发生窒息的患儿,第一时间的紧急处理非常关键,可以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即使看到异物排出、呼吸情况有所好转的孩子,仍建议送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小于1岁的婴儿,操作者需托住婴儿下颌,前臂置于同侧大腿上,另一手手掌根对准婴儿两侧肩胛骨脊柱方向叩击后背。对于大于1岁的幼儿及儿童,操作者应站在患儿身后,用两手臂环绕其腰部,一手握拳,迅速向上重击压迫患儿的腹部。
吴秀静主任的提醒和讲解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春节将至,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远离这些危险的坚果类零食,更要学会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地施救。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